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根据语言发生学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分为东西两大语群。东部语群有斯拉夫语族、印度语族、伊朗语族、达尔迪语族、亚美尼亚语族、波罗的语族;西部语群有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希腊语族、凯尔特语族。一些语族之下又有若干个语支。全语系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印地语等60余种现代语言和数种已经消亡的语言。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南部和西部、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南部等世界许多地区,使用人口19亿多。中国属于这一语系的现代语言有塔吉克语和俄语。已经消亡的古焉耆语和古龟兹语,即所谓的吐火罗语,历史上也曾分布在中国的新疆一带。印欧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较为深入,各语言的亲属关系比较清楚。可以说,“语系”这个概念及历史比较语言等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就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共同的基本词汇、共同的语音交替模式、各语言语法附加成分之间存在的语音对应关系等等都是这些语言亲属关系存在的依据。此外,它们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有较多清浊对立的塞音,擦音较少;w、y、r、l、m、n等响音既可以起元音作用,也可以起辅音作用;有词重音,但不像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那样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名词有性、数、格等范畴,但格的变化在不少语言中趋于简化;动词有人称、数、式、态等范畴,一些语言还有体的范畴;不少语言在数词的构成上相同或相近;词序和虚词的作用越来越大。总体上说,印欧语系语言在类型上虽属屈折语,但除少数语言外,多数语言屈折语的特点在逐渐减少,有些语言在向分析语类型转化。

猜你喜欢

  • 兀者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窝集卫。永乐元年(1403)十二月,以忽剌温等处女真首领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明廷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其地在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一带,东抵屯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齐老图河,西至特克什布音图,南至依克沙巴尔,北至察罕索郭图。有佐领3。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首领衮布附清,三十年封多罗郡王,子额琳沁于四十九年(1710

  • 奶皮子

    蒙古等民族的传统奶食品之一。蒙古语称“乌日莫”。多为牧民自制。在夏、秋两季,将鲜奶倒入锅内加热,用温火煨煮,俟其将沸,以勺子搅拌,使奶生沫浮于表面,同时点些生奶,使奶汁中的脂肪凝结成一层黄色的皮子,取

  • 完颜永济

    ?—1213金朝皇帝。即卫绍王。原名允济,避显宗讳,改为永济。小字兴胜。女真族。完颜氏。金世宗第七子。大定十一年(1171),封薛王,旋进封滕王。十七年,授世袭猛安。二十五年,加开府仪同三司。翌年,为

  • 聪慧

    西夏职官次品封号。西夏语音“参尼仓”。在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位在大国王之下,与集礼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色尔格克

    ?—1681清朝大臣。蒙古正白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天聪年间(1627—1636),随父阿巴岱巴图鲁归附后金。父卒,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屡随军征战,以功授一等侍卫。崇德元年(1636),随豫亲王多铎攻朝

  • 辛古不直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景宗※彰愍宫

  • 齐齐尔里克盟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诸盟之一。以赛音诺颜部24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地方而得名。东界土谢图汗部,南临大漠,西与北接札萨克图汗部。为喀尔喀蒙古中路。地兼耕牧,有矿产及盐池。清代直隶理藩院。民国初年,由驻库伦办

  • 联豫筹办藏务

    清宣统元年(1909)驻藏大臣联豫与帮办大臣温宗尧为防英、俄干涉整顿西藏事务之行政措施。在张荫堂整顿藏务之基础上,提出如下措施:奏请派四川知府钟颖统领川军入藏,以资震慑;将察木多拨归赵尔丰管辖,驻军为

  • 孙威敏征南录

    书名。亦名《征南录》。孙沔镇压侬智高起义记。一卷。北宋滕甫(字元发,一字达道,浙江东阳人)撰。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起义军据邕州,宋朝派狄青、孙沔、余靖率宋军前往镇压。次年,事平。狄青率宋军归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