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傣族

傣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汉晋时称“滇越”、“”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芒蛮”、“白衣”等;元明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摆衣”。分布地区不同,又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名为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云南新平、金平等30余县。人口1025128(1990年)。公元1世纪掸人(傣族先民)首领雍由调先后三次遣使赴洛阳,受东汉朝廷赐予金印紫绶,封“汉大都尉”。唐宋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西双版纳傣族首领叭真于12世纪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勐泐政权,称“景龙金殿国”,奉中央王朝皇帝为“共主”,其子受封为“九江(澜沧江)王”。德宏地区,在此之前,约10世纪以瑞丽为中心,建立勐卯政权,其后发展为14—16世纪的麓川思氏政权。元朝开始在傣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西部德宏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在南部西双版纳等地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朝进一步建立麓川平缅宣慰司和车里军民宣慰司等大小土职。隆庆四年(1570),车里宣慰使将辖区划为12个征收封建官租、税赋的行政单位——“版纳”(原意为“一千田”),“十二”傣语作“西双”,自是有“十二版纳”,即傣语“西双版纳”之称。清沿明制,但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官员统治。民国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历史上曾多次起义反对封建统治,近百年多次反击帝国主义入侵。解放前以种植水稻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耕作体系,耕作技术较高,水利灌溉较先进。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家庭副业有所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西双版纳地区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在领主制下还存在较完整的农村公社。德宏、孟连、耿马等边疆傣族地区基本属于封建领主经济,但地主经济已有发展,村社制度已经解体。其他如新平、元江等内地各县已逐步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用各种傣文保存的文化典籍丰富,有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绘画、建筑别具一格,有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音乐歌舞。孔雀舞名扬中外。家庭婚姻带有明显封建色彩。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农民实行父权制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流行招赘习俗。行土葬,僧侣火葬。多信奉小乘佛教,但保留有原始鬼神崇拜残余。边疆地区住“干栏”或竹楼。男子有文身习俗,着无领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冬天披毛毯,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统裙。主食多糯米,喜酸辣及烘烤水产品,嚼槟榔。解放后,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逐年有较大发展,社会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

猜你喜欢

  • 崩波岭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猎获野牦牛后举行的仪式名称。珞巴族风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以南的珞瑜地方。届时,将野牦牛头的左角悬挂一只宰好的鸡,右角套一个鸡蛋壳,捆上一些洒有酒和米粉的竹屑,另有背筐把

  • 珲津

    ?—1659清初将领。蒙古敖汉部人。萨尔图氏。崇德六年(1641),清军围锦州,与台吉诺木齐、武巴什等出城降,授世职牛录章京。编入蒙古镶蓝旗。旋授甲喇额真。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镇压李自成农

  • 小钞

    金代小面额的纸钞。有100文、200文、300文、500文和700文五种面额。满一贯者称大钞。详见“交钞”(875页)。

  • 白崖国

    相传为云南古国名。胡蔚本《南诏野史》云:“蒙苴颂居白崖,因地名,号白崖国,传世莫考”,又谓该国立于周时。然无信史可稽。白崖为今云南省弥度县红岩,相传自蒙苴颂始,至其后裔※仁果、※龙佑那、※张乐进求等均

  • 亮噶尔

    ①维吾尔语音译。意为“腰站”,指设于驿路两大站之间的小站。以供过往商民饮水与休息之用。汉民讹呼为“阑干儿”。 ②清代新疆地名。见《西域水道记》。位于古里峡(古尔恰)西120里,鄂什(奥希)东80里。即

  • 北魏神元皇帝

    见“拓跋力微”(1359页)。

  • 丁莲

    清代官员、经学家。字菁若。福建晋江(今属泉州市)人。回族。进士丁天禧之子。幼孤力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任兴化教授,学行纯谨,后掌福州鳌峰书院,教士一循白鹿洞书院之规,多所成就。雍正(17

  • 班第尔吉

    ?—1736清代四川杂谷土司。藏族。其祖于明代受封安抚使,康熙年内附,给予旧封。雍正五年(1727),率士兵随清军西征,奋勇出力,以功,加宣抚使衔。乾隆元年(1736)病故,子苍旺袭职。

  • 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

    见“西宁办事大臣”(713页)。

  • 补过斋文牍

    书名。杨增新撰。有3编。正编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集、30卷,1921年辑;续编14卷,1926年辑;3编6卷,1934年辑。正、续编为新疆驻北京公寓刊刻;3编为云南蒙自县杨氏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