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山王大鼎

中山王大鼎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铁足大铜鼎”。周慎靓王六年(中山王十四年,前315)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器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身扁圆,盖顶有三个环纽,附耳,腹中部有一道凸弦纹,蹄足。鼎身铜质,鼎足铁质。采用分铸法制造,鼎身铸造成型后,再将鼎足等附件以嵌铸法联为一体。鼎身刻有铭文77行,共469字,记述了燕国内乱,颂扬司马赒平燕内乱,扩展领土的功德,告诫嗣子警惕燕国内乱在中山国的重演。周赧王七年(前308),王死后,其子��将大鼎等葬于父墓中。1978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的1号墓(王墓)中。铭文横竖刚直,圆弧匀畅,结构秀丽洒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中山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猜你喜欢

  • 和籴

    官府强行征购粮草的措施。源于北魏,辽、金、元沿之。《元史·食货志》:“元和籴之名有二:曰市籴粮,曰盐折草”。所籴粮草由官府支付钞币或盐引,供边庭军需、京师日用,或贮于常平仓以备荒。每年籴粮数万石,多达

  • 秃剌

    ?—1309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察合台玄孙,※阿只吉子。以勇力著称。父卒,袭领其军。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铁穆耳汗死,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谋立安西王阿难答,他受爱育黎拔力八达命,执杀阿

  • 香蜡田

    旧时土族土地租佃形式。亦称香烟地。始于明朝。流行于青海土族地区。明朝将土田分为官田与民田两种,并以土地作为庄田赐予寺院,寺院再将土地租给农民,收租以酥油和肉类为主,故名。此租为定额租,无论收成丰歉,乃

  • 施乞叉难陀

    见“实叉难陀”(1535页)。

  • 藏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博巴或博日、博米。因地区不同,又称康巴(西康康区)、安多哇(甘青地区,又称多麦巴)、嘉绒哇(四川阿坝藏区)等。分布在西藏、甘、青、川、滇5省。解放后分布在一个自治区、9个自治州、

  • 侯喜瑞

    1892—1983京剧表演艺术家。字霭如,北京人,回族。原籍河北省衡水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喜连成”科班,初学秦腔老生及京戏小花脸。后工架子花脸。三十三年(1907年)出科,留“喜连成”搭

  • 松外蛮

    古族名。“松外诸蛮”之一部。唐初居于今四川盐源以南、云南西洱河以北。贞观二十二年(648),遭唐将梁建方所率蜀12州兵进讨,酋帅双舍拒战兵败,70余部落降唐。首领蒙和被任为县令,余众感悦。不久,其首领

  • 景教

    见“也里可温”(142页)。

  • 涅剌部

    ①契丹部族名。一作涅剌。※遥辇氏族部落联盟初期,契丹拥有8部,※阻午可汗时(735年被推举为汗),整顿为20部,涅剌部为其一(有人以为由※纳尾部发展而来)。时由涅勒统领。契丹开国后,更其部夷离堇(军事

  • 容妃

    见“伊帕尔汗”(8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