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

古汗国名。※阿史那土门建立突厥汗国后,因政治上没能建立定型的可汗继承制,汗王争位内讧,助长了小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驻牧西方的室点密一系早呈独立倾向,东部突厥诸首领亦各自拥众自重,“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隋书·长孙晟传》)。加之隋文帝采纳长孙晟“难以力征,易可离间”的谋略,汗国内部隐伏分裂危机。隋开皇三年(583),※达头可汗玷厥联合阿波、贪汗等突厥西部势力进攻※沙钵略可汗,公开脱离其管辖,突厥汗国遂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由沙钵略统领的称东突厥。五年(585),沙钵略可汗离开世代驻牧之郁郁斤山驻地,南迁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建牙紫河镇(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与隋朝建立宗蕃关系。至启民可汗时,双方更趋接近。隋末唐初,突厥势冠北边群雄,唐公李渊亦在臣事突厥之列。唐初,对突厥一直奉行以战求和的政策。至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全线出击,俘※颉利可汗,降唐者10余万,余众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东突厥汗国亡。唐以其地置羁縻府州。在突利可汗辖地,设顺、佑、化、长4州都督府;在颉利可汗辖地置6州,归定襄、云中两都督府统辖。任命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辖部众。龙朔年间(661-663)又设单于,瀚海2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领狼山、云中、桑乾3都督府及苏农等14州,管辖碛南;瀚海都护府领金徽、新黎等7都督府及仙崿、贺兰等8州、管辖碛北。至此大漠南北全归唐朝管辖。附:东突厥可汗世系

猜你喜欢

  • 替里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第拉卫。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载,清代第拉河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北,与喜拉逊河相近。

  • 沃沮故地

    汉魏时沃沮族所居之地。沃沮族分南沃沮与北沃沮两部分,南沃沮占有朝鲜半岛盖马大山以东,南至今元山以北,北至图们江附近的沿海地;北沃沮分布在图们江北,约有今吉林省和龙、延吉、汪清、珲春等县地。《新唐书·渤

  • 敕勒

    古族名。亦作赤勒、涉勒、赤狄、狄历、铁勒、丁零等,为汉文史籍中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对该族的称谓。一说皆是突厥语Turk(意为“强力”、“气力”)的音译或音变、讹音,系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之统称。赤

  • 天福

    ①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936—942年,凡7年。天福七年八月,其侄石重贵嗣位初期,仍沿用天福年号,至944年,凡2年。共9年。 ②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947年即帝位,袭后晋年号,仍称天福十二年

  • 纽林的斤

    ?—1318元代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玄孙,※火赤哈儿的斤子。至元二十三年(1286),父阵亡后,赴大都(今北京)请兵北征,以复父仇。世祖壮其志,令尚太宗窝阔台孙女不鲁罕公主,公主卒,继

  • 耶吉富襄

    参见“栽岩议事”(1843页)。

  • 拓跋可博真

    见“拓跋晃”(1357页)。

  • 达素

    ?—1669清朝将领。费雅朗阿村人。隶满洲镶黄旗。章佳氏。初由护军授护军校。天聪五年(1631),从太宗征明,围大凌河,同护军鳌拜击退明援兵,擢护军参领。崇德五年(1640),随军围锦州,率护军败明杏

  • 玉素布

    ?—1767清代新疆哈密维吾尔族王公。又译玉素甫、玉素卜、玉素富、岳素布等。札萨克固山贝子※额敏长子。乾隆五年(1740),袭镇国公爵。十年(1745),晋固山贝子。二十年(1755),率所部兵从清军

  • 龙家苗

    贵州古族名。亦称侬家苗。相传明时其先人自外省奉调入黔,因身披龙甲,故名,其本无考。分布于贵州安顺、镇宁、永宁、清镇、惠水一带。有大头龙家、马镫龙家、狗耳龙家(亦称“小头龙家”)、白龙家(亦称“曾竹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