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洛(雒)阳

洛(雒)阳

城名、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为春秋后期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战国时改称雒阳。因位于雒水之北得名。地处天下之中,漕运方便,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大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新莽以此为陪都。绿林起义军所拥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据《元康地道记》:“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则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于龙门凿石窟佛像,是我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武周续修,改称神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又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谷梁传

    谷(榖)书名。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春秋》三传之一,属今文经学重要典籍。相传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俶、嘉、喜、寘)作。《尸子》记载为十五卷(见《元和姓纂》),《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一

  • 官名。春秋时楚、吴、邾等国置。楚国或称“大阍”。守门小吏。

  • 天马都督府

    唐羁靡都督府。龙朔元年(661),置于解苏国数瞒城,即今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隶于安西都护府。约八世纪中叶后,因大食势力东进而废。

  • 春秋四谱

    书名。宋邓名世撰。六卷。据《春秋》经、传及《国语》之资料写成,分国谱、年谱、地谱、人谱。绍兴四年(1134)献于朝。

  • 勾股义

    书名。明徐光启撰。作者认为测量学之中法与西法一致,中法虽具方法而原理隐匿,遂又撰是书,旨在用《几何原本》中的定理证明中国勾股测量理论,亦为说明《几何原本》之实用价值。

  • 松窗杂记

    即“松窗杂录”。

  • 占数

    即“占籍”。汉代向政府呈报家口之数,登记在户籍上,称占数。《汉书·叙传》:“昌陵后罢,大臣名家皆占数于长安。”颜师古注:“占,度也。自隐度家之口数而著名籍也。”占数要得到国家批准。

  • 光启

    唐僖宗年号(885—888)。凡四年。

  • 钱应魁

    ?—1658明末清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又名孝、应喜,号大。鲁监国元年(顺治三年,1646)参加太湖吴易抗清军,兵败回乡。永历七年(顺治十年,1653)集众于泖湖抗清。九年,永历帝予总兵衔。次年

  • 平舒县

    ①战国赵邑。西汉置县。治今山西广灵县西平水村。《后汉书·马成传》:建武七年(31)封“平舒侯”;《晋书·慕容儁载记》:升平元年(357),匈奴单于贺赖头降于儁,“处之于代郡平舒城”,皆即此。汉以后属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