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长史掾史

长史掾史

官名,此为长史和掾史二官的合称。长史为官府、军府的属吏之长,战国末年秦有此官,李斯入秦即任此职。《史记·李斯列传》:“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汉承秦制,西汉时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皆置长史,为事务长官。西汉将军府也置长史,为幕僚之长。东汉太尉属官有长史,掌诸曹事。司徒、司空的属官也有长史,其职与太尉之长史类同。将军府也置长史,有的还带兵,称将兵长史。两汉边郡也置长史,为太守佐官,出领边防兵。魏、晋、南北朝多沿汉制。唐代十六卫多置长史,掌判诸曹事。

掾史:1、掾史为一官。东汉大将军府、骠骑将军府置兵曹掾史,掌兵事;廪假掾史掌廪假,相当州郡诸曹中的掾。2、掾史为二官,汉朝州郡分曹办公,掌管一曹事务的正职称掾,副职称史,泛称掾史。汉代公府也分曹办公,掌管一曹事务的正职称掾,副职称属,泛称掾属,也有掾史属并设的。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南北朝多沿置。3、元代的掾史,均为掌文书的官吏,非掌一曹事务。(见《元史·百官志》。参看“长史”、“掾史”条。)《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刘苍传》:“及(显宗)即位,拜(刘苍)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

猜你喜欢

  • 卫尉寺主簿

    官名。秦朝始置,汉因之。晋置二人,南朝宋、齐沿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位三班,陈因之。北朝北齐亦置,隋置二人。唐高祖武德(618—626)中沿置二人,正八品。太宗贞观(627—649)中减一人

  • 泰祝

    官名。同“太祝”。春秋时齐国置。掌宗庙祝享之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齐景公曰)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 则泰祝子游存矣。”苏舆注: “‘泰祝’,即《曲礼》之六大中之‘大祝’。《周礼》大祝‘掌六祝

  • 同中书门下三品

    宰相职衔。唐朝初年以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共知政事,皆为宰相,中书、门下省长官中书令、侍中皆为正三品官,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令太子太保萧瑀、太子詹事李勣同知政事,号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于中书令、侍

  • 五都大夫

    官名。战国时齐国设有五都,相当于他国的郡,除国都临淄以外,其他平陆、高唐、即墨、莒四都均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五都各驻有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或“持戟”之士。对外作战时,五都之兵常被用作军

  • 北面都林牙

    官名,辽朝置,属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其佐官有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院”条。官名。辽置,为大林牙院的长宫。见“大林牙院”。

  • 傅君

    对太子太傅的尊称。《三国志·吴书·程秉传》:“(太子孙登)笑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诚所赖于傅君也。”

  • 明堂令

    官名。东汉始于太常属官太史令下置明堂丞,掌明堂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中(457—464)置明堂令,而以丞为副,直属太常。南齐、梁、陈沿置。梁位二班,陈位五品、秩六百石。官名,南朝宋齐梁陈皆置,掌明堂之事

  • 横行正使

    见“横班”。宋初武臣本官阶。见“横行”。

  • 掌■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分《周礼》秋官所属职金的职掌,置掌璧中士,正二命;掌璧下士,正一命。掌有关玉的戒令,隶属于秋官府掌朝下大夫。参见“职金中士、下士”。

  • 案狱仁恕

    即仁恕掾。汉朝郡县佐吏,经办狱事。据《汉官》,东汉河南尹员吏有案狱仁恕三人。即“案狱仁恕掾”,详见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