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 官署和行政区域通称。汉朝刺史分部,又称部刺史。北齐中央诸署(令丞所掌)之下常分诸部。郡县也常分部置尉。北魏则有“八部”,各置大夫,地位相当于尚书诸曹; 又置天地东南西北六部大人官。清朝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详见各条。②军事编制单位,指军之部伍、汉有部曲。宋朝自神宗实行将兵法后,将一级下有部,其统兵官为部将。南宋初,部分军队亦曾以部作为统制或统领管辖的军队编制单位,如右部、后部等,相当于军。③周边少数族编制单位。


1、行政区划名。汉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所辖之行政区称部,如冀州部、徐州部等,州部的长官称牧、或刺史。

2、军队编制单位名。汉朝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称部,大将军营五部,每部设校尉一人,俸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俸比千石。部下为曲,曲设军候一人,俸比六百石。曲下为屯,屯设屯长一人,俸比二百石。见《后汉书·百官志》。

3、郡也分部置都尉。其后,北齐中央以下分八部,各置大夫,相当尚书诸曹。自唐朝起,中央分为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书掌部事。后世多沿置。

猜你喜欢

  • 州军府贼曹参军

    官名。南朝宋置,主盗贼事。《宋书·南夷林邑传》记檀和之为龙骥将军、交州刺史,有前部贼曹参军;同书《傅弘之传》记弘之为太尉府行参军,署后部贼曹。是南朝宋时大小军府均置贼曹,且有前后部的分别。

  • 司宰寺正卿

    官名。见“司宰寺”。

  • 王府仪卫正、仪卫副

    官名。明置,见“王府仪卫司”。

  • 周兵将军

    官名。北魏初置。道武帝拓跋珪以吏部尚书崔宏为之,赐爵白马侯,与旧功臣司空庾岳等同班。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定官制后未见。见《魏书·崔玄伯传》。

  • 太子太傅丞

    官名。太子太傅属官,两晋、南朝皆置。晋、宋七品,梁五班,陈七品、六百石。

  • 仕宦

    做官。《史记·平准书》:“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捺钵

    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兴宗以后捺钵逐渐形成定制,春捺钵在春州鱼儿泊捕鹅,在鸳鸯泺或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

  • 内幢将

    官名。北魏置。《魏书·来大千传》:“(自中散)迁内幢将,典宿卫禁旅。”参见“幢将”。

  • 左部仓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属司农卿。

  • 澹酋

    官名。南诏官,下府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