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补阙

补阙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 置,左、右各二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691)各增为五人,后至六人。从七品上,为士人清选。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 改左、右司谏,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复旧称,光宗绍熙二年(1191)再改左、右司谏。辽朝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金朝为正七品,隶谏院。明建文(1399~1402) 中罢六科给事中,增置左、右补阙。成祖即位,废。


官名。武则天时置,其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有驳正诏书之权,还有举荐人员的任务。补阙分左右,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北宋时改为左右司谏,南宋及元、明又设补阙,但都是随设随罢。左右补阙与左右拾遗,合称“遗补”。参看“左拾遗”、“右拾遗”。参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中书省》。

猜你喜欢

  • 采访支使

    官名。唐置,为采访处置使的佐官,员额二人。后改为“观察支使”,参见该条。

  • 特区法院

    民国时,因特殊情形在特定区域所设的法院,如当时上海的特区法院即是。

  • 职同官

    官类名。太平天国的杂职官只表示所司职务,官阶则需以“职同某官”来表明,如北、翼二王府参护须以职同总制来表明其官阶,因此杂职官亦称“职同官”。又《贼情汇纂》卷三有《伪同职官分表》,似职同官亦可称之为同职

  • 中下县

    县的等级之一。唐制在中县与下县之间有中下县一级。不满三千户为下中县,离京城五百里内及缘边之地,户一千以上即为中下县。

  • 修订法律大臣

    官名。清末修订法律馆长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二至三人,二、三品不等,特简,兼任。掌督饬法律馆参酌中外成法,修订旧律,编纂新律。

  • 谷曹史

    仓曹史的别称。汉朝郡县皆置仓曹史,掌谷物。参看“仓曹史”条。

  • 管理三旗纳银庄

    官署名。清朝内务府所属机构之一。雍正元年(1723)设。掌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庄地钱粮草束之征收。后改称“三旗庄头处”。

  • 礼直官

    吏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太常寺置,其下又设副礼直官,掌有关细务。流外官名,宋置于太常礼院,掌礼仪之事。礼直官自补副礼直官后,六经大礼,出西头供奉官。

  • 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

    教育部直属机构。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布的《教育部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其职务为拟订改进华侨教育方案,调查华侨教育情形,计划华侨教育经费,计划其他

  • 坊总

    见“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