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提学

提学

官名。① 宋朝以后管理府、州、县等地方学校及教育行政之官员。宋于各路设提举学事司,简称提学。金设提举学校官。元设学提举司。明正统元年(1436)设提督学校官。两京以御史,十三布政司以按察司佥事充任,称提学道。清雍正四年(1726)改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提学使,并增吉林、黑龙江、江宁、江苏、新疆各一人。以迄清亡。②太平天国朝上职官。干王洪仁玕改革科举,始设。为郡试主考官。每年一科,由天朝简放 考毕回京。


宋徽宗时设提举学事司,掌管一路州县学政,每年巡视所属学校,考查师生勤惰情况。见《宋史·职官七·提举学事司》。元代设儒学提举司、蒙古提举学校官,性质与此类似。见《元史·百官七》。明初置儒学提举司;英宗正统元年设提督学校官,布政司有提督学道。见《明史·职官四·儒学、布政司参政》。清朝称提督学政,每省一人,掌本省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视所属学校,考查师生勤惰,升其贤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见《清史稿·职官三·提督学政》。

猜你喜欢

  • 小礼部上士

    官名。北周置。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改春官府大司礼为礼部,置为次官,省称小礼部。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大司礼”。官名。见“礼部下大夫”。

  • 班位

    清制,凡遇典礼及朝会期,文武百官按品级分班,各依位行礼,称班位。官员上朝时列班的位次。汉制依本秩而定、当时的秩即表示官员地位的高低。魏晋以后,班位在原则上均依本品而定。至隋炀帝时规定,班位以品的高下为

  • 柔远司郎中

    官名。即“柔远清吏司郎中”。

  • 西市丞

    官名。北齐置,司州西市署次官。

  • 典翼更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翼王府,员额十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更”。

  • 院判

    官名。明朝各院的副职。朱元璋吴元年(1367)于太史院置,正五品,协掌天文历法之事。洪武元年(1368)罢。吴元年,太医院亦置,正五品。十四年罢,二十二年复置,二人,正六品,协掌太医院之事。

  • 二千石

    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准,故以“石”名之。汉朝二千石为中央政府机构的太子太博、太子少傅、将作大匠、詹事、水衡都尉、内史等列卿,及州牧郡守、诸侯王国相一级官员。月俸谷百二十斛,一年得谷一千四百四十

  • 农田司

    官署名。西夏语音“相啰”,中等司。元昊建国初设,掌农田水利、仓储委积、平粜事务。置卿、少卿、丞、主簿等。清朝盛京户部所属办事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置。设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笔帖式若干人。掌田亩

  • 西域校尉

    官名。亦称护西域校尉。掌管西域少数民族事务。三国魏置,西晋沿置,治雍州。东晋初废,安帝元兴 (402—404) 中又置,寄治西阳 (今湖北鄂城)。魏、晋皆五品。北魏亦置,多以凉州地区军事长官兼领,驻凉

  • 内火器营翼长

    官名。清朝内火器营之长官。额设一人,正三品,于营总内拣补。在火器营掌印总统大臣、总统大臣统领之下,掌内火器营训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