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贡
参见“岁贡”②。
参见“岁贡”②。
官名,东汉置,为郡县佐吏,位在水曹掾下,掌水利工程等事。魏晋沿置。
指军事机关中的文职官员,如秘书、书记、军事学校的普通教员、外文翻译等。
即“敦睦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官名。秦汉始置右校令丞,三国魏与西晋沿置,东晋与南朝宋齐不设,梁陈复设。北齐太府寺置左校令及丞,而无右校。可能是同东晋南朝之制并右校之职于左校。隋唐改隶将作监,掌供版筑、泥涂、粉刷之事。隋制设令二人,
泛指掌祭祀祈祷的官。《汉书·郊祀志上》;“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使职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置,以户部尚书李峘除都统淮南、江东、江西节度、宣慰、观察、处置等使,都统之号自此始,总诸道军事。德宗建中元年(780),以汴州节度使李勉充河南汴州、宋、滑、毫、河阳等道
满语官名。汉译为“领催”。
即“太子斋帅”。
清朝制度,进士经殿试后,除一甲三名授修撰、编修外,余者选优为庶吉士,留庶常馆读书,三年后经散馆考试后,择优留翰林院授编修、检讨的,叫做留馆;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出任知县等。见《清会典·事例·翰林院考试散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