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庶子

左庶子

官名。秦汉置有太子庶子。西晋始分左、右。武帝咸宁四年(278)以朱冲任此职,定为太子东宫官属。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隋为太子门下坊长官,员二人,正四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门下坊为太子左春坊,左庶子为左中护。咸亨元年(670)皆复旧。睿宗景云二年(711)再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庶子以比侍中,置二人,正四品上。宋不常置,每立太子,随宜除授,多以他官兼领。明初置,洪武十五年(1382)更定左春坊官,员一人,正五品,为左春坊主要官员,在大学士之下,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之上。其职在于陈古义、申典制,以规鉴太子。不常置。嘉靖后,詹事府坊局之官,仅为翰林官迁转之阶。清顺治九年(1652)沿置为詹事府左春坊官,十五年裁。康熙十四年(1675)复置。满、汉各一名,正五品。掌记注撰文。汉员则兼翰林院侍读。光绪二十八年(1902),詹事府省入翰林院,遂废。


官名,为太子宫官员。庶子之官始于周朝,《礼记·燕义》:“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其后,秦、西汉、东汉皆有庶子。西汉庶子为太子官,五人,秩六百石;东汉庶子无固定人数,秩四百石。晋朝有庶子六人,职比散骑常侍、中书监令,为太子侍从官。南朝、宋、梁、陈皆置太子庶子,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隋朝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唐朝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正四品,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自此以后,历代相沿。清朝左春坊置左庶子,正五品,掌记注撰文。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四·太子庶子》、《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下》、《隋书·百官上、下》、《新唐书·百官四上》、《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清史稿·职官三·詹事府》。参看“春坊”和“庶子”条。

猜你喜欢

  • 马基

    官名,解放前西藏设此官,为西藏最高军事统帅,掌管全西藏的军队,直接受达赖统辖。

  • 神策军护军中护

    官名合称。即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详各条。

  • 左先司马

    官名。战国置。军队中的先锋官。《古玺汇编》第四六号: “阳州左、右先司马。”

  • 村民会议

    村自治组织的议决机关。北洋政府时期,山西省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实行“村自治”,依照《修正山西县村制简章》的规定,凡满百户的村庄或联合若干村庄在百户以上的,编为一村;因情形特殊,不便同别的村庄

  • 督义司马

    官名。东汉末益州牧刘焉置。《三国志·张鲁传》: “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官名,东汉末年刘焉置,位低于将军,掌领兵征战。《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益州牧刘焉以(

  • 人啬夫

    官名。一说即“民啬夫”。战国置。主管一乡百姓政教的长官。

  • 禾爽

    官名。南诏官,主商贾,由清平官、酋望、大将军兼。

  • 巴雅喇扎兰额真

    即“巴牙喇甲喇额真”。

  • 军储司司长

    官名。清末海军部军储司之长官。宣统二年(1910)设,掌军储司事。由协都统或正参领充任。

  • 良牧署

    官署名。明永乐五年 (1407) 置,为上林苑监属署之一。置典署一人,正七品,署丞一人,正八品,录事一人,正九品。掌苑地内牧养牛羊豕之事。洪熙 (1425) 中并入蕃育署。宣德十年 (1435) 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