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

官名。清代内阁设此官,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


官名。明代仿宋制置大学士若干人,以殿阁为名,初设华盖、文华、武英三殿及东阁、文渊阁二阁大学士,仁宗时又置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他们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大学士的官阶为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由于实权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一般称为辅臣,俗称阁老。首席辅臣称为首辅,即当首相之任。清初在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以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即成为内阁的主官。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规定,大学士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系衔,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定大学士满、汉各二员,系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至于何人用何名,由皇帝个别临时指定。清代的大学士官阶远比明制为高,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俱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升为正一品,在所有文职中居第一位,一般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享有极高的荣誉。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不直称其名,即使加有师、保的荣衔或有侯、伯的爵号,仍称中堂。大学士本身的任务是辅佐皇帝,处理机要事务,随时备皇帝的召见,并替皇帝草拟诏旨。大学士例有兼职,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洪承畴兼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开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两次规定兼各部尚书衔。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虽下令裁汰兼衔,历年仍有管理部务者。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始完全取消大学士兼尚书虚衔。自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本身处理机要的任务亦移归军机处,任大学士之职遂等于空的荣典。

猜你喜欢

  • 小令尹

    官名。 战国楚置。 《史记·里子甘茂列传》: “(苏代曰)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

  • 掌医监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由掌医署改立,秩正五品,隶徽政院。置领监官、达鲁花赤各一员,卿四员,太卿、太监各五员,少监六员,丞二员。至治三年(1323),罢。

  • 大礼使

    官名。宋朝置,为大礼五使之一,以宰相或亲王充任。参见“大礼五使”。官名。宋代行南郊等大礼时置,以宰相充任,参掌大礼,事毕即罢。

  • 典铜匠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制造铜器。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 云和署

    官署名。秩从五品,隶礼部仪凤司,设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 (1275),掌乐工调音律等务。置署令、丞、管勾各二员。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七品,后升为从五品。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翻)之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

  • 东胶

    周朝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机构,相当于“太学”。《礼记·王制》: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郑玄注: “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 八作使

    官名。宋初置,属东班诸司使。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分为东、西八作使。通常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 验马寺

    官署名。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政府克北京,改原明太仆寺而置,职掌因明旧制。

  • 护军管理处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置,属内务部。按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公布的《改组护军办法》和《内务部拟订护军执行清廷警察章程》规定,护军管理处管理清代原来的左右翼前锋八旗护军及内务府三旗护军,裁撤原有十营统领

  • 孔目官

    吏名。金朝置,设于司、府等官署,掌呈覆纠正本案文书之事。地位较一般吏人优越。贞祐二年(1214),始给月俸。吏员名。即“孔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