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朝

中朝

西周时称治朝,在燕朝与外朝之间,皆为议政之所。西汉又称内朝,系指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左右曹、给事中、尚书诸官。自秦至汉初,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提拔文学侍从之臣为幕僚,加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职,侍奉皇帝左右以备顾问,由此组成中朝,经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丞相为首的百官称为外朝,实际上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昭、宣以后,担任大司马和将军的外戚重臣多领尚书事,成为中朝核心成员。东汉初年裁并内朝官职,专任尚书,其后宦官、外戚两个集团轮流控制朝政,尚书台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晋朝仍有此称,但制度似有不同。又,东晋人士亦称西晋为中朝,其义已不同。至宋时,为三省及台省寺监合称。又,朝廷或朝廷百官也泛称中朝。


中朝又称内朝,是天子视政之廷。丞相帅百官治政之处在外,故称外朝,天子视政之廷在外朝和燕朝中间,故称中朝。汉武帝始以左右亲信议事于内廷,故中朝又称内朝。因此,参与中朝议事的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被称为中朝官,或内朝官。昭帝宣帝以后,担任大司马和将军的外戚重臣多领尚书事。东汉初曾裁并中朝官,专任尚书,其后,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尚书台便成了他的手中工具。《汉书·刘辅传》:“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注:“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其后,东晋人称西晋为中朝。后世也用中朝代指朝中或朝廷。唐朝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到宋朝,中朝又为三省和台省寺监的合称。

猜你喜欢

  • 国子监助教

    学官名。①国子学教官,即“国子助教”。②明、清国子监置,分掌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之教学,讲授儒家经典。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学为监,置十六员,从八品,二十四年定置十五员,永乐

  • 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

    官署名。蒙古国初期,立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创立运司,立提举盐榷所,又改为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改为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至元二年(1265),以刑部侍郎、

  • 直学士院

    官名。北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始置,以中书舍人及知制诰充任。其后,翰林学士阙,常以他官直学士院。南宋,以翰林学士官高多不除人,而以直学士院代行其职。官名。宋翰林学士院有学士,他官入院行学士之事,未正

  • 后苑烧朱所

    官署名。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掌烧变朱红以供丹漆绘饰之用,设监官一人,以内侍充任。真宗咸平(998—1003)末暂罢,大中祥符元年(1008)复置。官署名。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置,

  • 桂坊令

    官名。唐置,见“桂坊”。

  • 修武佐郎

    散阶称号。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置,为武职从八品之封赠。五十一年,改奋武佐校尉。

  • 宫苑总监

    官名,唐设此官,从五品下,掌苑内官馆、园池、禽鱼、果木。凡官属人畜出入,皆有登记。见《新唐书·百官三·京都诸宫苑总监》。

  • 大详稳司队帅

    武官名。见“大详稳司”。

  • 宗子录

    见“宗子正”。

  • 军副

    官名。① 出征军队的副主帅。《南齐书·周山图传》: “(沈)攸之事起,世祖为西讨都督,启山图为军副。”②南北朝时期“军”的副长官,协助军主管理军务,军主有阙则代领其众。南朝无品阶,多以将军、中郎将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