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鹤楼

黄鹤楼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西部山巅。三国吴黄武二年 (223) 建。为夏口城防御之瞭望楼。《南齐书·州郡志》: “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俯临沔、汉。” 《元和志》 卷27鄂州: “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诗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方舆胜览》 卷28鄂州: 黄鹤楼 “在子城西南隅黄鹤山上。此楼因山得名,盖自南朝已著矣”。历代屡有兴废。今楼兴建于1981年,现已辟为黄鹤楼公园。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蛇山西端山巅。相传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创建,初建于黄鹄矶头,屡毁屡修。据六朝和唐代文字记载,宋、元、明各代绘画及清末所摄照片,昔日黄鹤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传说有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氏不收酒资,道士走时用橘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氏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士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氏即建此楼等等。历代不少名人到此摹景抒怀,尤以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名闻千古。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焚毁,仅存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时之铸铜宝顶。1981年重建,1985年竣工。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主楼矗立崇台上,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由72根砥柱支撑,高51.4米。外观五层,内为十层。顶层四面檐下,各悬大幅匾额,正面题“黄鹤楼”,其余三面分别题“楚天极目”、“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所有屋面皆覆以琉璃瓦,辉煌璀璨。

黄 鹤 楼


猜你喜欢

  • 两涧水

    即今四川汉源县北西门河,为流沙河支流。《方舆纪要》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两涧水“在所西。《志》云:所东西各有涧,至登高山下合为一。汉源之田,仰此以灌溉”。

  • 泰川县

    唐贞观初置,属燕州。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北。七年 (633) 属龚州。十二年 (638) 废入平南县。古县名。唐贞观初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北。属燕州。七年(633年)改属龚州。十二年废。

  • 武威文庙

    在今甘肃武威市城东南隅。据庙内 《凉州卫儒学记》 碑记载,始建于明正统二年 (1437),后经重修扩建。由东西两组建筑构成。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

  • 多萸铺

    在今云南开远市南。《方舆纪要》卷115阿迷州:多萸铺“在州南。《滇程记》: 自教化三部而北,有舍苴河菁口,又北为教化河。外近州界有琐罗城,又北至歪头山, 又北次多萸铺, 乃至州治。渡小盘江至彭堡,接弥

  • 西釜山

    在今河南济源市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49济源县:“《志》云,其山周回高峻,中深洼如釜,因名。”

  • 来违津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至清水河县之间黄河上。《资治通鉴》:南朝梁中大通六年(534),高欢攻宇文泰,“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等将兵四万自来违津渡”。胡三省注:“自恒州渡来违津,其地当在平城之西,河津之要也。自

  • 平洋桥

    一作平阳桥。明置,在今辽宁台安县西南。《明史·王化贞传》:天启间,化贞“遇大清兵平阳桥。峰始交,(孙)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镇武、闾阳兵遂大溃”。

  • 石淙

    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河南府一》:石淙水,“唐武后与群臣游宴赋诗于此。薛曜序云,‘石淙者俗谓之平乐涧。……’《旧志》:源出嵩山,南流经告成镇东五里,又南入颍”。

  • 牵牛山

    在今宁夏隆德县东。《周书·贺拔岳传》:“贼行台万俟道洛率众六千,退保牵牛山。岳攻之。”又《文帝纪》: 魏永熙三年 (534),讨侯莫陈悦,“ (宇文) 导至牵牛山追及悦,斩之”。

  • 大塔山

    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元和志》卷31广都县:大塔山“在县东四十里。有阿育王塔, 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