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径山
亦作长径山。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连山县:长径山在“县东九里。中有长径通往来。《夏瑜记》云,山在城东四里,高数百丈,周二十里。脉自州东巾子山来,山势中断,若蜂腰然。有径路,连民出入必由此。西通怀、贺,北抵锦田,路多石壁悬崖,可徒行,不容车骑。春夏山水暴涨,所过冲薄荡啮,虽岁加葺治,而圯坏不免。天顺初,广右峒蛮越境寇掠,据县为巢,路益崩坏。六年寇平,知县孔镛修复县治,以山当出入通衢,不容秦塞,乃重辟之,凿其阻险,补其倾缺,于是民无攀踬之患云”。
亦作长径山。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连山县:长径山在“县东九里。中有长径通往来。《夏瑜记》云,山在城东四里,高数百丈,周二十里。脉自州东巾子山来,山势中断,若蜂腰然。有径路,连民出入必由此。西通怀、贺,北抵锦田,路多石壁悬崖,可徒行,不容车骑。春夏山水暴涨,所过冲薄荡啮,虽岁加葺治,而圯坏不免。天顺初,广右峒蛮越境寇掠,据县为巢,路益崩坏。六年寇平,知县孔镛修复县治,以山当出入通衢,不容秦塞,乃重辟之,凿其阻险,补其倾缺,于是民无攀踬之患云”。
西魏置,属鲁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鲁州。贞观九年 (635) 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宝丰县东南滍阳镇。北周属武山郡。隋开皇十
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四十八里铜钟镇。元、明置巡司于此。
①在今河北临漳县西。为三国魏武所作。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②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留园之西,今名西园寺。为戒幢寺与西花园放生池的合称。始建于元至元年间,初名归元寺。明末改名戒幢律寺
金置,属蒲与路。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外兴安岭南侧巴金诺城。《金史·地理志上》:“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即此。
在今河北顺平县西。《清一统志·保定府》:坛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与马耳山相接。有金龙、桃花二洞,与马耳山洞地穴相通。洞前阔仅丈余,壁立百仞,上透青霄。其石温润如玉,有龙蛇之状。云兴辄雨”。
在今广东从化市西十三里。《方舆纪要》卷101从化县:围脑山,“其上有仰天湖,又西为三将军山”。
亦作沙涡甸。大理国巴翠部。在今四川德昌县西南大山乡。《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威龙山“蛮名沙涡甸”。
唐武德三年 (620) 置,属思州。治所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据 《元和志》 卷30思王县: “相传云汉时陈丘为牂柯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丘于此,安抚百胜,时人思慕,遂为县
①即今福建诏安县东南赤石。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移金石巡司于此。清初废。②亦作金山镇。在今四川大竹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 162 渠州: 金石镇 “在邻山县西十八里”。(1)在湖南省湘乡市北部
宋大理置,属最宁府。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北六十七里老回龙。元代分为大、小二部,属临安路。明改王弄山长官司。大理国置。“领屈中、阿马、阿月三部”(《方舆胜览》)。治今云南省文山县西。元属临安府。明洪武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