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越嶲郡

越嶲郡

①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以邛都国地置,治所在邛都县 (今四川西昌市东南五里)。《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有嶲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因名。《后汉书·西南夷传》 注: “言其越嶲水以置郡,故名。” 辖境相当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以东,金沙江以西,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东汉末属益州。三国蜀汉建兴初寄治安上县 (今四川屏山县西新乡镇),辖境缩小,不包有今云南部分。延熙二年 (239) 还治邛都县。西晋徙治会无县 (今四川会理县)。南朝宋复治邛都县。南齐废。

②北周置,为严州 (后改西宁州) 治。治所在越嶲县 (今四川西昌市)。隋开皇三年 (583) 废郡存州,十八年 (598) 改州为嶲州,大业三年 (607) 改为越嶲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甘洛、马边以南至金沙江,盐源以东至大凉山、金沙江。唐武德元年 (618)复为嶲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越嶲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嶲州。


猜你喜欢

  • 哈喇卜兰河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方舆纪要》 卷65: 哈喇卜兰河 “在撒马儿罕城东,河浅阔而北流”。

  • 下江嘴

    在今云南洱源县西南一百里。《清一统志·大理府》:下江嘴“在浪穹县西南一百里。明洪武中置巡司。土官杨姓世袭。本朝因之”。

  • 南道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汉书·西域传》: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从玉门关和阳关 (今甘肃敦煌市西)

  • 龙谷水

    汾水支流。在今山西新绛县东北。《寰宇记》卷47正平县:龙谷水“在县东北一十八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见于绛郊’,即此处也”。

  • 杨尖镇

    即今江苏无锡市东羊尖镇。明弘治《无锡县志》卷2:“东北:四十八都有羊尖。”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记:“杨尖镇在城东北七十里。”

  • 百堠隘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百侯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白堠巡司“在大埔县东南六十里白堠隘。原名大产,明嘉靖中置于县南大产村,后迁黄沙,而司名未改。本朝嘉庆二十四年移此,改今名”。

  • 可伞城

    亦作可散城、柯散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东部纳曼干北卡桑赛。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上:塔剌思城“又西南四百余里有苦盏城、八普城、可伞城、芭榄城”。

  • 黄连山

    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隋书·地理志》: 连山县 “有黄连山”。《元和志》 卷29桂阳县: 黄连岭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清一统志 ·连山厅》: 黄连山,“ 《旧志》: 在县南四十里。产黄

  • 杳岭

    在今浙江义乌市南。《方舆纪要》 卷93义乌县: 杳岭在 “县南九十里……一名丰岭,石路崎岖,此为径道”。

  • 东场

    ①在今山西运城市南。元代在盐池置常满、盐北两场,明初合并为东场。民国初并入解池场。②在今广东徐闻县西四十里迈陈。明初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徐闻县西迈陈。清时设徐闻营千总驻防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