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资州

资州

西魏置,治所在阳安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元和志》 卷31: 资州 “取资水为名”。北周武成二年 (560) 徙治资阳县 (今资阳市)。隋开皇七年(587) 又徙治盘石县 (今资中县北三里)。大业三年(607) 改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资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资州。咸通六年 (865) 徙治内江县 (今内江市西),次年徙治盘石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资阳市以南,内江市以北沱江流域。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简州。至正时明玉珍复置,治所即今四川资中市。明洪武四年 (1371) 降州为资县。清雍正六年 (1728) 升为资州直隶州,辖境扩大包括仁寿、井研二县。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阳安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北周武成二年(560年)移治资阳县(今市),隋开皇七年(587年)移治盘石县(今资中县)。“取资水为名”(《元和郡县志》)。大业初改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资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资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内江、资阳、资中等市县地。宋先后属梓州路、潼川府路。元废。至正末明玉珍复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资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复置,属四川省。辖境扩大,有今内江、资中、资阳、仁寿、井研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猜你喜欢

  • 昌器利满达坂

    在今新疆和田县南界,南通退摆特。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9: 昌器利满达坂 “水分东西流,东流属中,西流属外,从骑仑分界,中外分明,诚天然界限也。……该达坂及诸峰峦多积雪,虽盛暑不消”。

  • 武德镇

    北宋置,属河内县。即今河南温县东北武德镇。

  • 松下江

    又名松林江。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 松下江 “在县东南三十里。东通大海,西通福清县。亦曰松下澳。相近者曰大祉、小祉、垅下等澳”。

  • 锦山

    ①在今浙江嵊县东。《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嵊县: 锦山 “在县东七十五里”。②在今广东新兴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97新州: 锦山 “在州南”。《清一统志·肇州府一》: 锦山“在新兴县西南三十里。其

  • 定城

    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十里。《晋书·姚泓传》:刘裕将檀道济等攻潼关,秦将姚绍出战,“道济率王敬、沈林子等逆冲绍军,将士惊散,引还定城”。《水经·渭水注》: “渭水又东径定城北。《西征记》 曰:城因原立。《述

  • 高平渠

    唐咸亨三年 (672) 开,在今河南安阳县境。《新唐书·地理志》 安阳县: “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流溉田,入广润陂。” 北宋至和中改名千金渠。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境。唐咸亨三年(672年)

  • 湪泽

    即浊泽。在今河南长葛县西。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史记· 赵世家》: 成侯六年(前369),“伐魏,败湪(涿) 泽,围魏惠王”,即此。即“浊泽(1)”。

  • 阿勒坦额默勒山

    在今吉林公主岭市东北。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7:阿勒坦额默勒山,“蒙古语,阿勒坦,金也。额墨勒,鞍也。(吉林)城西三百四十余里”。

  • 芳林镇

    又作芳林渡。在今广西贺县南贺江南岸。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开宝三年(970),潘美征南汉,“王师拔冯乘,前锋至芳林”。即此。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南、富川江南岸芳林。北宋开宝三年

  • 大小回湖

    在今河南郑州市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47郑州:大小回湖“二河相连,下达中牟县,迤逦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