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梓潼县

梓潼县

西汉元鼎元年 (前 116) 置,为广汉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梓潼县。《寰宇记》 卷84梓潼县: “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 东汉属广汉郡。建安二十二年 (217) 为梓潼郡治。西晋永嘉后徙郡治涪县,以梓潼为属县,孝武时仍移郡来治。南朝宋属梓潼郡。西魏于此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隋开皇三年(583) 郡废,移安寿县于旧梓潼城。大业三年(607) 复名梓潼县,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南宋属隆庆府。元属剑州。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 属绵州。民国初属四川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北部。属绵阳市。面积1438.6平方千米。人口38.2万。辖11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文昌镇。西汉置梓潼县,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故名(见《太平寰宇记》)。为广汉郡治。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置梓潼郡,县为郡治。西魏改县名安寿,置潼川郡,移县治于郡南。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废,县治迁返。大业三年(607年)复名梓潼县,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南宋属隆庆府。元、明属剑州。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绵州。1913年属川西道,1914年属西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梓潼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绵阳专区。1968年改属绵阳地区,1985年属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梓潼江北南纵贯,左纳金天河、沙子河(马鸣河)南流出境。东南部有宝石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菜籽。中药材桔梗著名,称“凤桔”。有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工业。川陕公路纵贯南北。名胜古迹有七曲山大庙、卧龙山千佛崖、梓潼汉李业阙及西崖寺等。是“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风景区。


猜你喜欢

  • 石门河

    在今湖北红安县北。《方舆纪要》卷76黄安县:石门河“在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沙河亦在县北。下流俱入于东流河”。

  • 黄墩山

    亦作篁墩山。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清一统志 · 太平厅》: 黄墩山 “在厅东北。距厅极远,北连秦地,南接大宁。北江发源于此”。北江即今任河。《明史·杨嗣昌传》: 崇祯末,张献忠入川,“四川将张令、方国

  • 九河

    《尚书·禹贡》 导河:“又北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 即指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等九河,当在今华北平原东部近海一带,其具体流经地今已不能确指。近人多主张九河为古代黄河下游

  • 大港口

    即今江西丰城市东北大港口。明初置巡司于此。后移今丰城市东北小港口(小港镇)。

  • 大蠡山

    亦名蠡山。即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大罗山,系罗山北段。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韦州:蠡山“在城西二十余里。峰峦耸翠,草木茂盛。旧不知何名。洪武中,庆府长史刘昉以其形似名之”。《清一统志·宁夏府一》:蠡山,“《

  • 云中水

    在今山西忻州市北。源出市西北云中山,东流至米家寨分为北南两支,先后在原平、定襄县境内入滹沱河。《寰宇记》卷42忻州:“肆卢川水今名云中水,一名分岭水。”古水名。即今山西省忻州市北云中河。源出云中山,东

  • 六枝场镇

    即今贵州六枝特区西北六枝乡。旧属郎岱县,有千总驻防。

  • 胡芦砦

    北宋庆历四年 (1044) 筑于胡芦泉,属环州。在今甘肃环县西。《宋史·范仲淹传》: 为防备明珠、灭臧兵,“遂筑细腰、胡芦诸砦”。

  • 史城

    ①即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六十里喜洲镇。隋开皇中,史万岁讨南中夷爨翫时,度西洱河,驻师于此。《元史·地理志》:异牟寻“迁于喜郡史城”。《方舆纪要》卷117引《滇纪》:“史城即太和县喜�9

  • 盐沙铺

    即今湖南耒阳市东南三十四里肥水南岸盐沙乡。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耒阳县图: 县东南有盐沙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