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山
即今山东莱州市东二十里之大基山,为掖水所出之山。《魏书·地形志》 东莱郡掖县: “有掖山祠。” 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7谓大基山西岩之先天观即古掖祠。可证大基山即古掖山。
即今山东莱州市东二十里之大基山,为掖水所出之山。《魏书·地形志》 东莱郡掖县: “有掖山祠。” 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7谓大基山西岩之先天观即古掖祠。可证大基山即古掖山。
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北。《舆地纪胜》卷39楚州:“故仓城在山阳县。《元和郡县志》云:东南接州城。隋开皇初将伐陈,因旧城储蓄军粮有逾百万,迄于大业末常有积谷。隋乱荒废。”
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五十里。汉、晋西鄂县治此。《三国志·魏书·杜袭传》:东汉建安初年,太祖“以为西鄂长”。《水经·淯水注》:“淯水又东南径西鄂县故城东。”即此。
即今山西黎城县东南小东河。《水经·浊漳水注》: 黄须水 “出台壁西张讳岩下,……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即此。
1927年析萝北县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保兴乡(观音山)。1929年改为佛山县。1927年由萝北县析置,治佛山镇(今黑龙江嘉荫县东南保兴乡)。1929年升县。
北宋至道三年 (997) 分荆湖路南部置,简称湖南路。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益阳、安化、洞口、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灌水流域。元废。简称湖南路。北宋初置。雍熙二
1914年以前上海道置,属江苏省。治上海县(今上海市)。辖境约当今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和江苏太仓、海门、启东三市地。1927年废。1914年6月以清末松江府、太仓直隶州及海门直隶厅辖境置,治上海县(今上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割建乡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置,属建昌路。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境。二十六年 (1289) 废。
①今山东南部沂河。《尚书·禹贡》:“淮沂其乂。”沂即指沂水。《周礼·职方》:“其镇曰沂山。”郑玄注:“沂山,沂水所出也。”贾公彦疏:“沂水出沂山,水乃取名于此。”《水经·沂水》:“沂水出泰山盖县(今山
在今贵州息烽县北养龙司乡。《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 养龙坑 “在 (养龙坑长官) 司旁。两山夹峙,潴流其中,泓渟渊深,龙藏其下。春初牧牝马其侧,多产龙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