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姥村
即今浙江象山县治丹城镇。自唐至清初为象山县治。《元和志》 卷26明州象山县: “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晈奏于宁海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 清康熙时改名丹城。
即今浙江省象山县治丹城镇。唐神龙元年(705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即此。
即今浙江象山县治丹城镇。自唐至清初为象山县治。《元和志》 卷26明州象山县: “神龙元年监察御史崔晈奏于宁海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 清康熙时改名丹城。
即今浙江省象山县治丹城镇。唐神龙元年(705年),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即此。
在今山东嘉祥县东南五里。《方舆纪要》 卷33嘉祥县: 郗山 “相传晋郗鉴居此。下有郗城,即鉴所筑。今为河水垫没,俗谓之登台山”。
在今海南省澄迈县北。《明一统志》卷82琼州府:大胜岭“在澄迈县(治今老城镇)西一十里。以伏波将军于此屯兵,征蛮大胜,故名”。
在今河南信阳县北。《方舆纪要》 卷50信阳州: 明河 “在州北九十里。源出天目山,东流入淮。亦曰明港河”。
又作衣春河。即今黑龙江省伊春市西伊春河。源出小兴安岭。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乌模鲁河“又东南百余里,有衣春河, 自西北大山(来会)”。即此。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一百三十八里手司村。《方舆纪要》卷90昌化县:手岭“在县西九十里手岭上,岭甚平坦,旧置巡
清雍正五年 (1727) 析沾益州北部新化里至高坡顶置,属曲靖府。治所即今云南宣威市。民国 《宣威县志稿》: 宣威关 “即今西关,明洪武十三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自永宁来,城乌撒,设关于此,以资镇摄,后人
即今浙江嵊泗县西海中黄盘洋之滩浒乡 (滩浒山)。《郑和航海图》 有滩山、许山。后合而为名。《方舆纪要》 卷92定海县: 滩山 “在昌国故县北海中。又有册子、长涂、三姑、许山等山。……与嘉兴、松江海防相
亦作咸宁馆。辽置,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北。《辽史·地理志》 引薛映记: “姚家寨馆五十里至咸宁馆,三十里度潢水石桥。” 北宋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 会星馆 “至咸熙帐。咸熙毡帐东距会星馆七十里稍南。
北周改东徐州置,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隋大业初改为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名邳州。贞观元年(627)废。金贞祐三年(1215)又改淮阳军为邳州,治下邳县(今睢宁县西北古邳镇)
即今辽宁凌海市东北三十里石山镇。民国《奉天通志》卷78锦县:“石山站村本以十三山得名,后简称曰十三站,更易十三为石山,遂成今名。”(1)在辽宁省凌海市东北部。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