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路
元初改巩昌府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在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漳县、通渭、武山,甘谷等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巩昌府。
元初改巩昌府置,治陇西县(今属甘肃)。为巩昌都总帅府治。辖境约当今甘肃省陇西、通渭、漳县、武山等县地。明初又改为府。
元初改巩昌府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在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漳县、通渭、武山,甘谷等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巩昌府。
元初改巩昌府置,治陇西县(今属甘肃)。为巩昌都总帅府治。辖境约当今甘肃省陇西、通渭、漳县、武山等县地。明初又改为府。
即斤南水。今广西西南部左江及上源平而水。《汉书·地理志》 误作“斤员水”。
北宋熙宁七年 (1074) 改南山堡置,属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元废。
在今山西长治市北安昌村。《清一统志·潞安府》“神头镇“条下:安昌镇“在(潞城)县西二十里”。(1)在浙江省绍兴县西北部。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安昌,人口 8900。据明万历三十二
一作小嶝屿。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小嶝岛。《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小登屿“在同安县。广十五里,居民尤盛”。旧有民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入内地,成化后渐复旧土。《方舆纪要》卷99载,大
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河西岸。石窟群包括北寺、南寺、金塔寺、上中下观音寺和千佛洞等七窟。开凿年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年代较早的有金塔寺东、西窟和千佛洞第1、2窟。窟内造像题材和造像样式与迁洛前
古称柯水,又名上虞江,别称东小江。钱塘江下游最大支流。上游澄潭江源出今浙江磐安县北大盘山,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三市县,到上虞、绍兴二市边境注入钱塘江,长192公里。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引 《会
北魏改删丹县置,属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隋大业初复为删丹县。宋入西夏。元至元初复改为山丹县,属甘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为山丹州。明改为山丹卫。清雍正二年(1724)又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
在今湖北黄石市东。《舆地纪胜》 卷33兴国军: 散花洲 “在大冶县大江中流之南。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方舆纪要》 卷76大冶县: 散花洲 “在西塞
即今辽宁辽中县东北长滩镇。民国《辽中县志》卷5:长滩屯“在辽宁辽中县之东北五十里,濒浑河右岸”。
元置,水站。在今山东东阿县西南。明废。元置,在今河南省台前县东北荆门闸。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荆门驿。清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