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河
亦捱城河。即今甘肃礼县东北燕子河。《方舆纪要》 卷59礼县 “平泉河” 条下: “县城东二里为捱城河,以近城而名也。” 光绪 《甘肃新通志》卷7: “源出固城镇野猪山之西,南流经崖城镇合湫山河,至县合小河入西汉水。近城园圃碓磨咸资此水,一方之民利赖之。”
亦捱城河。即今甘肃礼县东北燕子河。《方舆纪要》 卷59礼县 “平泉河” 条下: “县城东二里为捱城河,以近城而名也。” 光绪 《甘肃新通志》卷7: “源出固城镇野猪山之西,南流经崖城镇合湫山河,至县合小河入西汉水。近城园圃碓磨咸资此水,一方之民利赖之。”
即潩水中下游。在今河南许昌、临颍、西华等市县境。《清一统志·许州一》:艾城河“即潩水, 自州东秋湖分流, 以临颍县东北, 又东南入陈州府西华县界。曹魏屯田时,邓艾所引河也”。
北齐别都晋阳的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旁。《元和志》卷13太原府晋阳县:府城“城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晋阳城也,《左传》言董安于所筑。……高齐后帝于此置大明宫,因名大明城”。
即嗹马国。清人对今丹麦王国的别译。清初来华贸易,粤人称为黄旗国。清人舆地史书中或称但国、大尼国、丁抹,皆同名异译。亦有称苏尼祭、吝因、盈利马禄加者。《清史稿·邦交志》 称 “丹墨即嗹马”。
清雍正四年 (1726) 分盖平县地置,属奉天府。治所在复州城 (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复州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瓦房店市和大连市金州区一带。十一年 (1733) 改为复州。
①即今山东金乡县南兴隆乡。清同治《金乡县志》卷2:兴隆集在“城南二十五里”。②即今河南开封县东北十四里兴隆乡。清乾隆《祥符县志》卷6:有兴隆集。③即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三十四里兴隆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
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北。《舆地纪胜》 卷116化州: 特思山 “在吴川县西北五十里。《旧经》云: 以峭然特起为名”。《方舆纪要》 卷104吴川县:特思山在 “县西南 (北) 七十里。山势特兀,为众山最”。
隋大业三年 (607) 改嘉州置,治所在龙游县 (今四川乐山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乐山、峨眉山、青神、眉山、丹棱、洪雅、夹江、峨边等市县地。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嘉州。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治
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铜鼓卫: 枫香堡在 “卫东三十里。(明) 成化中,水冲苗夷为患,因设堡筑城,拨卫军戍守”。
①秦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及江西全省。以境内有九江得名。秦末,楚、汉之际西境置衡山郡,割南境置庐江、豫章二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改为淮南国,元
又作洞呷、洞嘎。治所即今西藏日喀则市北东嘎。“冻噶尔”,藏语意为白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