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峡州

峡州

北宋改硖州置,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枝城、长阳、远安等市县地。建炎中,移治石鼻山 (今宜昌县西北); 绍兴五年 (1135) 复还旧治。端平元年 (1234) 徙治于江南。元复还江北旧治,改为峡州路。明太祖甲辰年(1364) 改为峡州府,九月复为峡州。洪武九年(1376) 改为夷陵州。


又作硖州。北周武帝改拓州置,治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唐贞观时移治今宜昌市,南宋端平初移治江南岸,元仍移治江北)。因扼三峡之口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宜都等市及远安县、枝江市西部。隋大业初改置夷陵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复为硖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宜都、长阳等市县及远安、枝江县西部。天宝初又改夷陵郡,乾元初再为硖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为峡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降为峡州府,同年降为峡州直隶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


猜你喜欢

  • 佐邱山

    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佐邱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中平坦,有泽广五亩,水泉无盈涸,名洗马池,分流东注,一为勒溪洟,一为东波洟”。

  • 坶野

    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 (旧汲县) 东北。《水经·清水注》: 仓水 “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姆野矣”。又引 《竹书纪年》 曰: “周武王率西夷诸

  • 皋舟隘

    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长江滨。《左传》: 襄公十四年 (前559) 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人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

  • 兹乡侯国

    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甘露四年 (前50) 封城阳荒王子弓为兹乡侯,即此。东汉省。西汉甘露四年(前50年),宣帝封城阳荒王子弘为兹乡孝侯,置兹乡侯国,治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南。东汉省。

  • 江宁州

    辽清宁中置,治所在混同县(今吉林松原市东三岔河镇东北石头城子)。金废。

  • 南康国

    南朝宋永初元年 (420) 以南康郡改置,治所在葛姥城 (今江西赣州市东北)。南齐永明初复为南康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南康郡置,治葛姥城(今江西赣州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江西省赣州、南康等市。

  • 孟董寨

    即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沟。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保县: “ 《保志》 云: 西北生番有孟董十八寨。” 清有上、下两寨,均设屯,驻守备、千总等官。

  • 京山村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北三十里京山村。明置巡司于此。

  • 亶洲

    岛名。《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十八年(前219),“遣徐市以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正义》 引 《括地志》 云: “亶洲在东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将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数万家,至今洲上

  • 萆山

    即抱犊山。在今河北鹿泉市西八里。《寰宇记》 卷61获鹿县: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持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遂呼为萆山。” 《金史· 地理志》: 获鹿县 “有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