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积石山
一名唐述山。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元和志》卷39枹罕县:积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注于蒲昌海,潜行地下,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故今人目彼山为大积石,此山为小积石”。
即“拉脊山”。
一名唐述山。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元和志》卷39枹罕县:积石山“一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按河出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注于蒲昌海,潜行地下,出于积石,为中国河。故今人目彼山为大积石,此山为小积石”。
即“拉脊山”。
清初文献中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一作图伯特、吐伯特、唐古忒。是吐蕃的音变。近代外语中对西藏的称谓如Tibet,Thebet,Tobut等即源于此。即“图伯特”。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三十四里双望镇。明设堡,为出山海关孔道。清为驿站。《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双望堡“嘉靖三十八年,蒙古入犯至双望堡”。即此。即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双望。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入犯
在今台湾基隆市东北基隆港内外港交接处之东。包括海滨及岸东居民区。有长约500米的沙滩,故名。 日本占领期间, 以法国孤拔1884年率军侵台时在此登陆而改名孤拔海滨,并称居民区为真砂町。现为海军营区,并
①唐开元四年 (716) 改蒲城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蒲城县。以奉祀睿宗陵墓,故名。天祐三年 (906) 改属同州。五代唐还属雍州。后周属京兆府。北宋初属同州,开宝四年 (971) 复名蒲城县。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金乡卫。在今浙江苍南县东南六十里蒲城乡。清顺治中废。后设蒲门巡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平阳县南蒲城。属金乡卫。清顺治年间废。后置巡检司于此。
一作沐川源。即今四川沐川、犍为二县西之岷江支流沐川河。《资治通鉴》:唐咸通十年(869),南诏酋龙入寇,定边都头安再荣屯于大渡河北,蛮“逾雪坡,奄至沐源川”,即此。古水名。即今四川省沐川县境岷江支流沐
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东。清王闿运《湘军志》卷11:咸丰十年(1860)镇压梧州义军,“五月,军至贺,夹水为屯。贺城东隔水,有大市曰东街,居廛盛于县城,寇据为栅。戊午,王月亮、李金旸分攻东街,破二卡,
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牛首山南祖堂山下。是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和中主李璟的陵墓。1950年发掘。李昪陵名钦陵,李璟陵名顺陵。两陵并列,墓室规模和建筑形制相仿,为仿木结构多室的砖石建筑。柱、枋、斗拱表面施绘彩画
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十五里。《水经·濡水注》: “ (孤竹) 祠在山上,城在山侧。” 《清一统志·永平府一》: 孤竹山,“ 《旧志》: 洞山,古孤竹山也,距 (卢龙) 城西十五里”。
西汉改下辨县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抛沙镇一带。东汉复名下辨县。见“下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