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路
蒙古至元七年(1270)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辖境约当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及保山、腾冲、泸水、施甸等市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为府。
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并上、下二万户置,属云南行省。治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辖境相当今云南省泸水、云龙、洱源以南,宾川、巍山以西,腾冲、保山、施甸以北地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大理府。
蒙古至元七年(1270)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辖境约当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及保山、腾冲、泸水、施甸等市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为府。
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并上、下二万户置,属云南行省。治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辖境相当今云南省泸水、云龙、洱源以南,宾川、巍山以西,腾冲、保山、施甸以北地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大理府。
北宋置,属介休县。在今山西灵石县西南三十五里南关镇。即今山西省灵石县西南南关。北宋属灵石县。
在今四川平昌县东北笔山乡。清道光 《巴州志》 卷10载: 嘉庆七年 (1802),白莲教义军张添伦等与清陕安镇总兵激战于此,壮烈牺牲。
唐置,在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南六十四里公郎。《骆宾王文集》 卷9 《姚州道破柳诺没弄杨虔露布》: “此山即南中之巨防也,岗峦千里,西通大荒之外,溪谷万重,南极炎洲之境。”
南朝梁大同中置,属巴州。治所在永康县(今四川达县西北七十五里桥湾乡)。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北地及平昌县东南地。北周天和二年(567)为万州治。隋开皇三年(583)废。南朝梁大同中置,治永康县(今四川达
即今浙江嘉兴市东南新篁镇。清光绪 《嘉兴府志》 卷4 《市镇》: 新行镇 “在县东南五十四里。镇东西广三里,南北袤二里。明施凤来 《庙记》 有云,界属嘉兴,脉连海盐、平湖,盖错壤在两邑之偏隅。沃上通流
明洪武九年(1376) 升登州置,属山东省。治所在蓬莱县 (今山东蓬莱市)。辖今山东龙口、招远、莱西、海阳等市县以东地。1913年废。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登州置,治蓬莱县(今山东蓬莱市)。辖境约
一名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战国策·魏策一》: 苏秦说魏襄王曰: “北有卷、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九年 (前238),“杨端和攻衍氏”。即“衍”。
又作烟冈、局子街、南冈。即今吉林延吉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置延吉厅于此,宣统元年(1909)升为延吉府,1913年降为延吉县。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延吉县“土名延吉冈,又名南冈,即南荒之音转
明永乐三年 (1405) 析建州卫置,属辽东都司。初在朝鲜吾都里 (今图们江南岸朝鲜会宁),九年徙开元路 (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古城),二十一年复归旧地。宣德、正统间举众西迁至今吉林省浑江和辽宁省苏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左传》:成公十四年 (前577),“卫侯饗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 苦成家其亡乎……”。《国语·鲁语一》: “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