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淞江

吴淞江

即松江。古称笠泽。亦名南江。又名松陵江、吴江。明、清时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据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载:北宋元丰以前,“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今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入海,凡二百六十里”。是苏州地区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间对江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 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隆庆三年(1569),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古称吴江、松江,北宋又称吴淞江,见于郏亶、郏乔等水利书。明、清专称吴淞江。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称上海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北宋元丰以前,“自吴江县(今市)过甫里(今江苏省苏州市东南甪直镇),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入青龙镇(今旧青浦),……江流自(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江道广阔,流量浩瀚,“深广可敌千浦”,为苏州地区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虬江道。北宋庆历年间建吴江县石桥,以为运河牵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畅,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弯,水流迂滞,常易漫溢成灾。嘉祐年间对白鹤江至盘龙汇一段截弯取直。崇宁中,复加浚治,中游遂改由今道。元至元年间,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使水患加剧。明永乐元年(1403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后,太湖、淀泖之水遂由黄浦入海。天顺二年(1458年),开凿吴淞口下游自新泾至庄家泾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年)、隆庆三年(1569年),相继开导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其部分故道则作为虬江断续残存下来。今吴淞江在上海市西部及江苏省南部。源出太湖瓜泾口,经江苏省吴江、苏州、昆山等市入上海市,经嘉定、青浦等区,至上海市区外白渡桥入黄浦江。长125千米,一般河宽80~350米。为太湖地区通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内河航运发达,运输繁忙。


猜你喜欢

  • 牢石坡

    亦名信石山。在今广西玉林市东南二里。《旧唐书·地理志》 南流县:牢州“以牢石为名。牢石高四十丈,周二十里,在州界也”。

  • 乞则里八寺海

    又作乞湿泐巴失海子、乞则里八海。今新疆福海县西北乌伦古湖。元刘郁《西使记》:龙骨河“西注潴为海,约千余里,曰乞则里八寺。多鱼,可食。有碾硙,亦以水激之”。

  • 利民场

    清天津府盐场之一。在今河北黄骅市西南三十二里毕孟乡。雍正年间废。

  • 硝石镇

    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南,黎川水西岸 (今洪门水库内)。《清一统志·建昌府二》 “旴江驿” 条下: “义硝石镇,在府东四十里。旧有驿。”

  • 白佛岩

    在今浙江龙游县北。《方舆纪要》卷93龙游县:白佛岩“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地险峻,人迹罕至”。

  • 苇甸

    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辽史·地理志》 上京临潢府:“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

  • 太和赕

    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治所在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北十里太和村一带)。辖境约当今云南大理市西洱河以北一片。《新唐书·南诏传》:“夷语山陂陀为和,故谓太和。”《元混一方舆胜览》:“赕,汉语府也。”大理废。

  • 休宁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海宁县置,属歙州。治所在南当水口山上(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渠口乡)。取旧县名休阳、海宁首尾各一字为名。大业三年(607)为新安郡治。唐武德四年(621)仍属歙州。七年(624)

  • 余吾

    即徐吾氏。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北三十里。徐文靖《管城硕记》卷11:“按《水经注》……《上党记》:纯留县有余吾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即徐吾也。”

  • 白鹿郡

    宋大理改石桑郡置,属威楚府。治所在今云南楚雄市西。元代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