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墓
即五代汉高祖睿陵。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柏村西。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后晋时为河东节度使,开运四年(946)契丹灭后晋,他在太原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墓冢高10米。冢前有石俑、石兽,大部毁坏。东三十六里处有高后陵,西八里有其子隐帝颍陵。
即五代汉高祖睿陵。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柏村西。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后晋时为河东节度使,开运四年(946)契丹灭后晋,他在太原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墓冢高10米。冢前有石俑、石兽,大部毁坏。东三十六里处有高后陵,西八里有其子隐帝颍陵。
在今山西祁县东二十五里南北团柏村。《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以右神武统军康思立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帅扈从骑兵赴团柏谷”。在今山西省祁县东。《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
清雍正七年 (1729) 分车里宣慰司所辖江内六版纳地置,属云南省。雍正十三年 (1735) 置宁洱县 (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为府治。哈尼语 “普” 为寨,“洱” 为水湾,意即水湾寨。乾隆
南朝宋置,属新城郡。治所当在湖北旧郧阳府。南齐属南新城郡。后废。
①与指华夏族、汉族地区的“中国”同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②指黄河流域,与广义的“中原”同义。《后汉书·马融传》:“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晋书·王珣传》:“时(桓
西秦国都。在今甘肃靖远县西。《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五年 (409),“乞伏乾归如枹罕,留世子炽磐镇之,收其众得二万,徙都度坚山”。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左传》:隐公元年 (前72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水经·颍水注》: “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
清雍正三年 (1725)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巴参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西右翼后旗: “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至希昔,南至诺们罕木鲁,西至乌拉斯台,北至柴达木。”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即巨平山之北岭。《南史·明僧绍传》: 南朝宋升明中,“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随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 一入州城”。《寰宇记》 卷22海州东海县: 栖云山,“
一作托什罕河。即阿克苏河西源。在今新疆阿哈奇、乌什县北,东南流至阿克苏市南名阿克苏河。《清一统志·乌什》:托什干河“在乌什西。源出乌成库什岭,东流四百里许经乌什城北分支流南出为托噶尔玛河,又东会呼木阿
一作哈瑞河。在清外蒙古赛音诺颜部境。即今蒙古国后杭爱省的哈努伊河 (或作哈苏依河)。《清一统志·喀尔喀》: 哈绥河 “源出塔米尔河北山中,东北流五百里许,入色楞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