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墟
即今广西宜州市东三岔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宜山县图:东有三岔墟。
即今广西宜州市东三岔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宜山县图:东有三岔墟。
南朝梁置,为罗州治。治所在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市及广西陆川县部分地。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石龙县(今广东化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化州市一带。隋开皇时废。
①即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南沟帮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广宁县图:南有沟帮子。民国《北镇县志》:沟帮镇在“城南五十里。周围二里左右,为京奉、营榆两铁路之总汇。……为本境第一巨镇”。②即今江苏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清嘉庆 《兴文县志》 卷1: 界牌山在 “县南一百二十里,与叙永厅大坝交界。建永往来要道。环山高峻,雨雪先到,每逢隆冬,积雪若银屏”。
①在今浙江慈溪市西南十里石堰乡。《清一统志·绍兴府一》:石堰场“在余姚县东二十里。旧名买纳场,元至正中设盐课司,今并置盐大使”。民国时更名余姚场。今废。②即今四川长寿县东北石堰镇。清光绪《长寿县志》:
水名。一名瀵水。即今陕西合阳县西金水沟。《诗经·大雅·大明》: “在洽之阳。” 指此。《清一统志·同州府一》 引 《县志》: “洽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源出梁山西峪,东南流经县南,注于黄河。汉永平间流绝
唐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后废。
即今甘肃武山县西山丹河。《水经·渭水注》: 武城川水 “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两源合注,东北流径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东北注渭水”。
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齐东镇置,属河间路。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麻姑堂。明属济南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8年撤销,并入邹平、博兴二县。古旧县名。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
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寰宇记》卷89丹徒县:西浦,“《南徐州记》云:京口旧名项口。《异苑》云:交州阮郎,晋永和中出都至西浦泊舟”。《宋书·五行志四》:东晋太元十七年(392),“京口西浦,亦涛入杀人”。
即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唐置陁和镇。宋置中镇砦。明置中镇巡检司,后移于今峨眉山市南之大为镇。清设经历。民国初设县佐。1950年迁峨边县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