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651年),又作博尔惠,姓他塔喇,满洲正白旗人。曾从清太宗皇太极攻击明兵,屡立战功。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他因传说睿亲王多尔衮(gǔn滚)遗言而获罪,被逮捕关进监狱,罪名是博尔辉、罗什动摇国家大事,传播谣言迷惑人心,论罪判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出典】:

清史稿》卷246《博尔辉传》9647页:“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蛊惑人心,论死,籍(登记没收)其家(家产)。”

【例句】: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3回:“只恨你现下身当教习,手里头拿着一个指导后生的大权,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蛊惑人心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你可是怕现在的民贼恃着强权欺负平民还不够,还要替他做个瘟疫虫不成?” 杨献珍《党校建设的鼓舞和指导者》:“通过检查总结党校工作,批判了那些蛊惑人心、荒诞无稽的口号。”


述宾 蛊,传说中的毒虫。比喻制造舆论或散布谣言来迷惑、欺骗和煽动群众。《清史稿·博尔辉传》:“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论死,籍其家。”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无过于此。”△贬义。用于描写蛊惑煽动举止。→妖言惑众 造谣惑众 乱人耳目 ↔谈言微中


【词语蛊惑人心】  成语:蛊惑人心汉语词典:蛊惑人心

猜你喜欢

  • 偷光凿壁

    源见“凿壁偷光”。谓家贫求助苦读。明沈鲸《双珠记.师徒传习》:“还赢偷光凿壁,且胜纱囊聚萤。”

  • 一弹指顷

    《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中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唐白居易《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

  • 浮屠不宿桑

    同“浮屠不三宿”。清归庄《过万年少淮浦隰西草堂》诗:“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 瓦釜雷鸣

    《文选.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李周瀚注:“瓦釜,喻庸下之人;雷鸣者,惊众也。”后因以“瓦釜雷鸣”形容小人骄横得意。郭沫若《沸羹集

  • 燕昭凉珠

    旧题晋.王嘉《拾遗记》卷四:“至燕昭王时,有国献(黑蚌之珠)于昭王,王取瑶漳之水,洗其沙泥,乃嗟叹曰:‘自悬日月以来,见黑蚌生珠已八九十遇,此蚌千岁一生珠也,珠渐轻细。’昭王常怀此珠,当隆暑之月,体自

  • 东道主

    本指东路上的主人。后泛指居停主人,亦称以酒食请客者为东道主。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合兵伐郑。在兵临城下之际,郑文公派遣烛之武夜往秦营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大国攻打郑国,郑国肯定灭亡。如果灭掉郑国对你

  • 时日曷丧

    《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传:“众下相率为怠情,不与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后因以“时日曷丧”表示誓不与共存,形容痛恨

  • 池塘生春草

    源见“梦惠连”。泛指诗文佳句,借咏兄弟情谊。唐李白《送舍弟》诗:“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

  • 蝶与周

    源见“庄周梦蝶”。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比喻事物的虚幻,心境的迷离惝恍。唐李群玉《半醉》诗:“渐觉身非我,都迷蝶与周。”

  • 独具只眼

    《景德传灯录.普愿禅师》:“师拈起球子,问僧云:‘那个何以遮个?’对云:‘不似。’……师云:“许你具一只眼。”只眼,原指佛教大自在天神的顶门眼,竖在双眉之上,功能卓异。后以“独具只眼”谓具有别人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