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

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后用为珍惜良辰美景,及时欢游行乐的典故。晋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吝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宋葛长庚《贺新郎.紫元席上作》词:“秉烛夜游虽不倦,奈一番、风雨花容变。”


连动 秉,拿,握。拿着蜡烛,夜里游乐。语本《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高阳《粉墨春秋》:“现在是阳春三月,宜乎~。”△多用于及时行乐,也用于表示对社会不满的消极反抗,还用于指珍惜时光。→炳烛夜游 醉生梦死↔发愤图强


【典源】《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 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

【今译】 魏时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信中说,年光流逝,无法追攀。古人所说的为了珍惜大好时光,应当点起蜡烛来,拿着它夜里也去游赏,是很有道理的。古诗《西门行》中有:“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句,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

【释义】 后以此典型形容人珍惜时光美景,为消解忧愁而及时行乐。

【典型】 秉烛、秉烛夜游、秉烛游、歌秉烛、良宵秉烛、惜昼短、夜游秉烛、执烛游、烛共秉、题诗秉烛、秉烛游夜、秉烛夜永、良夜秉烛、芳昼短、秉烛行。

【示例】

〔秉烛〕 唐·孟浩然《汉中漾舟》:“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秉烛夜游〕 晋·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烛游〕 宋·陆游《忆昔》:“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

〔歌秉烛〕 唐·鲍溶《秋思》:“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良霄秉烛〕 唐·骆宾王《失题》:“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

〔惜昼短〕 唐·白居易《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夜游秉烛〕 宋·张炎《台城路·杭友抵越》:“消忧何处最好? 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

〔执烛游〕 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烛共秉〕 清·王戬《秋日游白茅寺》:“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


【词语秉烛夜游】  成语:秉烛夜游汉语词典:秉烛夜游

猜你喜欢

  • 论交杵臼

    源见“杵臼交”。谓交友不嫌贫贱。清宋琬《春日曹侍御秋岳斋中社集》诗:“感君意气如霜雪,论交杵臼情何深。”

  • 刖足

    源见“和氏之璧”。喻怀才不遇。唐刘驾《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诗:“刖足岂更长,良工隔千里。”【词语刖足】   汉语大词典:刖足

  • 人生一世间

    犹言人生一辈子。语出《史记.留侯世家》:“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三国.魏.徐干《室思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唐.韩愈《送李翱》:“人生一世间,

  • 九州同

    喻国家的统一。宋代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远公不出

    同“不过虎溪”。宋苏轼《佛日山荣公老方丈》诗:“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 伏骥

    《楚辞.九辩》:“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王逸注:“仁贤幽处而隐藏也。”后以“伏骥”比喻贤者隐居不仕。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纵是埋尘空伏骥,还怜倾盖似登龙。”同“伏枥骥”。清吴嘉纪《

  • 上下交征利

    征:取。 上上下下竞相逐利。 形容世风败坏。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明.李贤《古穰杂录》:“上下交征利,如水去堤防,势不可止。君子付之太息而已。”

  • 邯郸步

    同“邯郸学步”。唐卢照邻《释疾文》序:“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宋姜夔《白石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旨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词

  • 伤凤麟

    源见“接舆歌凤”、“绝麟”。谓哀叹时衰贤者遭厄。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 诗亡然后春秋作

    春秋:古代史书名。相传为孔子所作。 原意是说古代圣王采诗以观民风。后来此事被废止,诗也就没有了。于是孔子作《春秋》,以寓善恶褒贬之义。语出《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