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祖龙之虐

    源见“祖龙”、“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书坑儒。《聊斋志异.书痴》:“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偏正 祖龙,秦始皇。秦始皇

  • 芝兰之室

    芝、兰:两种香草。比喻良好的环境。《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是以与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南齐书.王敬则传》:“〔东昏侯〕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据载,南北朝时,齐王敬则起兵叛变朝廷,此时齐明帝正重病缠身。东昏侯使人上屋顶眺

  • 列土

    源见“分茅列土”。谓分封土地。《汉书.谷永传》:“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词语列土】   汉语大词典:列土

  • 闻鸡寝兴

    同“闻鸡起舞”。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

  • 东篱美人

    晋.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状美,又被大诗人陶潜所钟爱,后因谓菊为“东篱美人”。清.浩歌子《萤窗异草.春云》:“叟指畦边二种,目之曰:‘此亦东篱之美人也。’”

  • 琼玖

    同“琼瑶”。唐张九龄《与袁补阙寻蔡拾遗会此公出行后蔡有五韵诗见赠以此篇答焉》诗:“赐我如琼玖,将何报所亲?”唐钱起《酬长孙绎蓝溪寄杏》:“芳馨来满袖,琼玖愿酬篇。”【词语琼玖】   汉语大词典:琼玖

  • 槎犯斗

    源见“乘槎”。指传说中登天遨游。唐韩偓《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

  • 孔融让果

    源见“推梨让枣”。指对兄长的谦让。唐李瀚《蒙求》:“姜肱共被,孔融让果。”

  • 杨柳似张绪

    《南史.张绪传》:“张绪字思曼。……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刘悛之为益州,献弱柳数株,树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注:齐武帝萧赜)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