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原是佛家语,指人有心性、有本分。指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 王安国(?-1757年),字春圃(Pǔ普),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编修,升侍讲。提督肇高(今广东肇庆市、高要县)学政。乾隆十年(1745年),召为兵部尚书。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吏部尚书。还在王安国当初刚考中进士时,去拜见大学士朱轼,朱轼告戒王安国说:“读书人当官以后,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很难。”王安国一辈子都背诵这句话。后来作上大官,所用的衣服、食品、器具、用物等都不改变原来的俭朴习惯。

【出典】:

清史稿》卷304《王安国传》10499页:“安国初登第(考中进士叫“登科”),谒大学士朱轼,轼戒之曰:‘学人通籍(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是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来也称初作官为“通籍”,意是朝中已经有了名籍)后,惟留得本来面目为难。’安国诵其语终身。至显仕,衣食器用不改于旧。”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 李汝珍《镜花缘》22回:“你既不懂文墨,为何假充我们儒家样子,却把自己本来面目失了。” 李汝珍《镜花缘》46回:“故枣怪面似黑枣,橘怪面似黄橘。任他变幻,何能脱却本来面目!”


偏正 指人人原有的心地本分。后用以指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不是~了。”△多用于性状方面。→原形毕露↔乔装打扮


【词语本来面目】  成语:本来面目汉语词典: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 郢氏斤

    同“郢匠斤”。清李渔《怜香伴.蹴居》:“我私心,还自忖,怕遇着多才女伴联闺运,那时节有技难藏郢氏斤。”【词语郢氏斤】   汉语大词典:郢氏斤

  • 河阳种花

    源见“河阳一县花”。指担任县令之职。明冯惟敏《黄罗歌.示侄》曲:“罢河阳种花,效东陵卖瓜。”

  • 管窥

    同“管窥之见”。《后汉书.章帝纪》:“朕在弱冠,未知稼穑之艰难,区区管窥,岂能照一隅哉!”【词语管窥】   汉语大词典:管窥

  • 汉妃金屋

    同“阿娇金屋”。唐罗隐《燕》诗:“汉妃金屋远,卢女杏梁高。”

  • 尻轮神马

    《庄子.大师宗》:“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尻,臀部。庄周设想以臀

  • 瓜期

    源见“及瓜而代”。指官吏的任期。或谓任期届满。明唐顺之《答陈编修约之柏乡见寄》诗:“菟苑俱将命,瓜期独未归。”或谓任期开始,官吏就任。元 柯丹丘《荆钗记.家门》:“山妻守节,潜地去投江,幸神道匡扶捞救

  • 同日而言

    同“同日而论”。《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见“同日而语”。《晋书·慕容盛载记》:“勋道之茂,岂可与周公~乎?”【词语同日而言】  成语:同日而言汉

  • 为德不终

    见“为德不卒”。【词语为德不终】  成语:为德不终汉语大词典:为德不终

  •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

  • 伏猎侍郎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颜挺之传》:“(李)林甫引萧炅(音jiǒng)为户部侍郎,尝与挺之同行庆吊,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按应读“蒸尝伏腊”。)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