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斩楼兰

斩楼兰

楼兰,汉朝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地处西域通道上,今尚存古城遗址。汉武帝通西域,多次派使臣经过楼兰去大宛等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楼兰归顺汉朝。但后来楼兰常担当匈奴的耳目,攻劫汉使,与汉朝对立。武帝曾下令命镇守玉门关的任文将军引兵捕获楼兰王。放归后,楼兰又受匈奴反间,数次在半路上遮杀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大将军霍光向汉昭帝上奏,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去刺杀楼兰王。傅介子(?-前65年)西汉北地(治所今甘肃庆阳西北)人。他对霍光说:“楼兰王反复无常,我想赴西北去刺杀他,在西域各国树立汉朝的威势。”傅介子奉命率勇士赴西域,设计杀死楼兰王,被封为义阳侯。后以此典喻指出征塞外,杀敌立功。

【出典】:

汉书》卷70《傅介子传》3001页:“傅介子,北地人也。”“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另《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3875页:“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抒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封介子为义阳侯。”

【例句】:

隋·薛道衡《出塞》:“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岑参《武威送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唐·翁绶《陇头吟》:“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宋·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漫暗涩,铜华尘土。” 宋·李曾伯《水调歌头》:“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典源】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傅介子,家在北地,以从军为郎,为平乐监。昭帝时,刺杀外国王。天子下诏书曰:‘平乐监傅介子使外国,杀楼兰王。’”《汉书·傅介子传》:“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今译】 汉昭帝时,西域楼兰等国曾杀害汉朝使臣,盗取节印财物。汉派平乐监傅介子出使西域,傅介子带着黄金财币,扬言说赐给外国。至楼兰,楼兰王对傅很冷淡,傅佯装离开,至国西境,让翻译传话:“我带有黄金财物赐给诸国,你们王不来接受,我就往西去了。”翻译报告楼兰王,王贪图财物,来见使者。傅与其饮酒,席间假作有秘密要讲,引其入帐中,两壮士从背后刺之,杀死楼兰王。带其头归报汉帝。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建功异域。

【典形】 刺楼兰、楼兰斩未还、破楼兰、斩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

【示例】

〔剌楼兰〕 隋·薛道衡《出塞》:“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楼兰斩未还〕 唐·杜甫《秦州杂诗》:“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破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斩楼兰〕 唐·李白 《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猜你喜欢

  • 五拜三稽首

    稽(qǐ启)首:跪拜,叩头。明代阉党为宦官魏忠贤建造生祠,顶礼膜拜,歌功颂德,佞词累牍。有一次,督饷尚书黄运泰举行迎接魏忠贤像的仪式,他先对画像五拜三叩头,接着带领文武官员阶下列队,再行跪拜。跪拜礼结

  • 人彘之变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汉高祖宠幸戚夫人,高祖死,吕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后因以“人彘之变”指此事。表现了宫掖内的残酷斗争和后妃的乱政。晋葛洪《抱朴子.君道》:“

  • 阮生恸

    同“阮籍哭”。明高启《天平山》诗:“难追谢公游,空发阮生恸。”【词语阮生恸】   汉语大词典:阮生恸

  • 唾面自拭

    同“唾面自干”。宋陆游《自规》诗:“转喉畏或触,唾面敢自拭?”

  • 识齐鼎

    《史记.孝武本纪》:“(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西汉时,武帝拿出珍藏的古代铜器请方术之士李少君

  • 瑶树

    《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晋人王戎赞赏王衍的仪表风度,用“瑶林琼树”作比。后遂用为称美人品高洁神姿飒爽之典。唐.李群玉《哭彬州王使君》诗:“瑶树忽倾沧

  • 面壁

    《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面壁”本是佛教用语,原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后引申用指钻研功夫,称人造诣精深技艺纯熟叫做“面壁功深”。

  • 起安石

    同“起谢安”。宋韩驹《某顷知黄州墨卿为州司录今八年矣邂逅临州送别》诗之二:“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

  • 桐材入爨

    源见“焦尾琴”。比喻良才不被人识,不得其用。清查慎行《座主侍读徐公将南归感恩述事》诗之二:“鱼尾经烧怜短鬣,桐材入爨辨孤琴。”

  • 不合时宜

    不合潮流,与时俗习尚不相投合。《汉书.哀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亦作“不入时宜”。宋代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