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布衣之交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只穿麻布、葛布,因称平民为布衣。后以此典指不以权位欺人,应平等交往。此典指蔺(lìn吝)相如对秦昭王说:平民之间交往不欺骗。蔺相如,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人,初为宦官缪(miào妙)贤舍人(家臣)。赵惠文王时,得到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和氏玉璧,秦昭王仗势强要玉璧,假说以十五城换璧。蔺相如奉赵惠文王命带璧入秦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昭王想强留璧而不给城交换,蔺相如在秦朝廷上力争,蔺相如说:“我认为平民之间交往,还不肯互相欺骗,何况名声大的秦国呢!”通过婉转智斗,蔺相如终于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此典又作“布衣交”。

【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0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世祖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82回:“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学多才。” 清·蔡元放修订《东周列国志》98回:“寡人闻君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交。”


偏正 布衣,平民。贫寒时交结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臣以为~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多用于交往方面。也作“布素之交”、“布衣交”。


【词语布衣之交】  成语:布衣之交汉语词典:布衣之交

猜你喜欢

  • 越俎代疱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庖人:厨子。尸:古代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祝:祭祀时替人告神求福的人。樽俎:古代盛酒和盛肉的器皿。意为人各有职,尽管厨子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

  •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

    受了人的恩惠,即应为人分担祸患。《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犹;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予!

  • 昭华管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管。”唐.房玄龄等《晋书》

  • 绝韦编

    源见“韦编三绝”。称扬人勤奋读书,刻苦治学。宋张孝祥《有怀长沙知识呈钦夫兄弟》诗之一:“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 靡草

    源见“风行草偃”。谓草木顺风而倒。喻庶民顺从君上的教化。汉桓宽《盐铁论.疾贪》:“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词语靡草】   汉语大词典:靡草

  • 精卫

    源见“精卫填海”。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鸟名。后多以借指有仇恨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之人。元张昱《感事》诗之一:“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明边贡《谒文山祠》诗:“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

  • 登楼望阙

    宋朝陈寅坚守阵地,与全家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的故事。《宋史.陈寅传》载:陈寅,绍定初为西和州知府,西和是极边重地。后北兵入境,以十万军攻城。寅自执旗鼓,激励将士,迎敌力战,与全家誓守城土。后终因援兵不至

  • 刘阮约

    同“刘阮天台”。明陆采《明珠记.赘革》:“忽成刘 阮约,如入武陵村。”

  • 登坛拜将

    参见“韩信登坛”。见“登台拜将”。【词语登坛拜将】  成语:登坛拜将汉语大词典:登坛拜将

  • 翻手是雨,合手是云

    同“翻云覆雨”。元 张国宾《合汗衫》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尘埃中埋没杀多才俊。”其他 翻转过去是云,翻转过来是雨。明·贾仲名《对玉梳》1折:“俺娘~,常则是恶狠狠紧掿着条黄桑棍,端的待打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