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失真

失真

指左丘明恐怕失去《春秋》之真实内容,而写成了《左氏春秋》。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时鲁国人,曾任鲁太史(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天文历法、祭祀等),双目失明,相传他著有《国语》一书,记载春秋时期之各国史。孔子为了阐明帝王之道,曾干求过七十多个国君,但都没有受到信用。孔子因此往西去观览周室的图籍,论列历史的记录和旧日的传闻,从鲁国(春秋鲁国故地指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泗、沐、沂水流域)的史记出发而编成《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到鲁哀公获麟之年(前481年)。他简约史籍文辞,删去繁琐重复之处,以制定义理与法度,从而使得王道完备,人事通彻。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接受了他亲口传授的意旨,因为其中有批评、规劝、褒扬、隐讳、贬抑、损伤的文辞,不可以在书面上表现出来。鲁国有才德的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各自坚持不同的思想和理论,各持己见,而失去《春秋》的真实内容,因此他按照孔子编的史记,详细地记述自己的见解,写成了《左氏春秋》。后以此典比喻失去本意,或指失去真实内容。

【出典】:

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509、510页:“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孔子周游不及十国,“干七十余君”是夸张说),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jiā家,通透)。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旨,为有所刺、讥(规劝)、褒、讳、挹(yì益,通“抑”)、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据《春秋》所编之编年史)。”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箸《论衡》85篇,20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唐·李白《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 唐·李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水传刻肥失真。”


【词语失真】   汉语词典:失真

猜你喜欢

  • 追鹿

    源见“中原逐鹿”。喻争夺天下。宋 吕定《戏马台》诗:“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

  • 英雄所见略同

    见:见解。英雄人物的见解大致相同。多用来表示双方意见、想法等相同。庞统(事迹见前“负重致远”条)初为吴将周瑜功曹,后投刘备,深得信用。一次二人饮酒,刘备问道:“当初你为周瑜功曹时,我曾到东吴,听说周瑜

  • 贫贱之知

    亦作“贫贱之交”。指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见“贫贱之交”。《后汉书·宋弘传》:“臣闻

  • 谷永才

    《汉书.谷永杜邺传赞》:“永陈三七之戒,斯为忠焉,至其引申伯以阿凤,隙平阿于车骑,指金火以求合,可谓谅不足而谈有余者。”汉时谷永,字子云,博通经书,善为公文书信。成帝时,王氏势力兴盛,王侯弄权,谷永周

  • 马放南山

    源见“归马放牛”。谓结束战事后的和平景象。《说岳全传》一回:“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见“马入华山”。《说岳全传》1回:“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刀枪入

  • 洽闻博见

    犹“博闻强识”。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见“博闻强志”。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子才~,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词语

  • 大槐安

    同“大槐国”。清赵翼《夜梦从军为贼所执》诗:“噩梦无端破胆寒,兵氛阑入大槐安。”

  • 木奴千树

    同“千头木奴”。元 赵孟?《次韵庞夷简礼部》:“玉友一尊为老伴,木奴千树当侯封。”

  • 兔死狐悲

    见“狐死兔悲”条。并列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感到悲哀。语本《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魏巍《地球的红飘带》:“而且王家烈的下场,还不能不在他的心上打上~

  • 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

    青龙:古代传说中的瑞祥物。白虎:神话传说中的凶神。 旧小说中的常用语,意谓吉凶未卜。语出《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如春曰:‘奴一身嫁与官人,只得同受甘苦;如今去做官,便是路途险难,只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