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咄咄书空

咄咄书空

源见“殷浩书空”。形容失意、懊恨之态。宋王楙野客丛书.殷浩失望》:“浩之出,不惟一事无立,而丧师辱国,殆有甚焉。朝野于是大失所望,削爵贬窜,固其宜也,而咄咄书空,不能自遣。”章炳麟《梁园客》诗自注:“〔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书空之感。”


偏正 形容失志而恼恨的神态。据《晋书·殷浩传》载:“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经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章炳麟《梁园客》自注:“(梁鼎芬)既失态,有~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咄,不读作duó。△多用于失志方面。


【典源】《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duo) 咄怪事’四字而已。”《晋书·殷浩传》:“ (殷)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今译】 晋代殷浩曾任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后遭人诋毁而被贬黜,流放于信安。殷浩外表并无怨言,言谈如常,每日却常用手指在空中写字,人们奇怪,便偷偷观察,原来他反复写的只是“咄咄怪事”四个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心怨愤不平,难以表述; 也用以指事物令人惊诧。

【典形】 咄咄书、咄咄书空、怪事咄咄、嗟咄咄、书咄咄、书怪、书怪事、书空、书空咄咄、书空独语、殷浩吟、殷郎咄咄、咄咄向空书、向空书咄咄、空中咄咄、咄咄自怜、咄咄书字、诧咄咄。

【示例】

〔咄咄书空〕 宋·陆游《杂咏》:“晚收咄咄书空手,却作腾腾任运人。”

〔怪事咄咄〕清·黄景仁《移树行》:“我思大风移木古所载,怪事咄咄曾废书。”

〔嗟咄咄〕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郎潜嗟咄咄,吏隐叹逡逡。”

〔书咄咄〕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书怪〕 清·唐孙华《恺功侍读用予赠夏重原韵》:“去去勿复言,咄咄休书怪。”

〔书怪事〕 宋·苏轼《杜介熙熙堂》:“咄咄何曾书怪事,熙熙长觉似春台。”

〔书空〕 唐·骆宾王《畴昔篇》:“画地终难入,书空自不安。”

〔书空咄咄〕 金·元好问《镇平县斋感怀》:“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

〔殷浩吟〕 唐·张祜《送外生》:“偶作魏舒别,聊为殷浩吟。”

〔殷郎咄咄〕 明·徐渭 《蛙声》:“殷,郎咄咄书空易,汉吏期期奉诏难。”


【词语咄咄书空】  成语:咄咄书空汉语词典:咄咄书空

猜你喜欢

  • 儿绷

    源见“倒绷孩儿”。喻老将一时失误或借指一时失误的老将。清 江云龙《书江忠烈公祠壁》诗:“贼焰到乡里,儿绷困蒺藜。”

  • 谢女解围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中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 扇遮王导

    源见“庾公尘”。比喻鄙视盛气凌人的权势。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诗:“扇举遮王导,樽开见孔融。”

  • 改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

  • 醉玉颓

    同“醉玉颓山”。五代齐己《寄答武陵幕中何支使》诗之一:“骚雅锵金掷,风流醉玉颓。”

  • 舌在何忧

    源见“张仪舌”。喻虽受挫折,但本领还在,不愁建功立业。宋廖行之《减字木兰花.送别》词:“舌在何忧,莫作人间儿女愁。”

  • 阴符发箧

    源见“悬梁刺股”。将《太公阴符》从书籍中取出。意谓习武建功。清黄遵宪《庚午中秋始识罗少姗》诗:“试寻黄屋左纛旧霸业,《阴符》发箧温韬钤。”

  • 夜渔

    《吕氏春秋.具备》:“巫马旗短褐衣敝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捕鱼)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

  • 疑今者,察之古

    凡对世事有疑问而看不清时,可研究分析历史来解决自己的疑问。意谓古今之理相同,可以鉴古而知今。《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铁板铜弦

    同“铁板铜琶”。清蒋士铨《临川梦.提纲》:“铁板铜弦随手弄,娄江有个人知重。”并列 形容豪迈激越的文词、风格。清·蒋士铨《临川梦·提纲》:“~随手弄,娄江有个人知重。”△褒义。多用于风格方面。也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