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

原指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喻相识时间短,交情浅薄。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少时极聪明,记忆力十分强,据史载,应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贺家去作客,适逢袁贺开门外出,就在这时他看到袁家门内有个造车的匠人露出了半张脸。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了这个车匠,还向他打招呼,可见,应奉的记忆力是多么好。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例句】: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试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识。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见“半面之旧”。《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自姓崔名宁,与那小娘子无~。”


【典源】《后汉书·应奉列传》注引吴·谢承《后汉书》曰:“ (应)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今译】 后汉应奉聪明强记,他二十岁时,去彭城拜望袁贺。袁贺出门不在,造车匠人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离去。数十年后在路上遇见车匠,应奉仍认识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典形】 半面、半面曾记、半面之旧、门间半面人、半面相看、半面新。

【示例】

〔半面〕 唐·元稹《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半面曾记〕 宋·姜夔《解连环》:“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 半面曾记。”

〔半面之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门间半面人〕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平生天上张公子,尚记门间半面人。”


【词语半面之识】  成语:半面之识汉语词典:半面之识

猜你喜欢

  • 月车

    源见“月御”。神话传说中月亮所乘的车子。亦借指华丽的车子。唐王勃《九成宫颂》:“赤骝俟驾,苍虬按节。月车宵移,星闱晓列。”明 无心子《金雀记.临任》:“不识河中金雀女,可能再会月车人。”【词语月车】 

  • 龙准翁

    源见“隆准”。指汉高祖。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善哉东坡之论也……安期生诗云:‘尝干重瞳子,不见龙准翁。’”今本《苏轼诗集》作“隆准公”。【词语龙准翁】   汉语大词典:龙准翁

  • 黄鸟哀歌

    同“黄鸟悲诗”。清查慎行《燕台杂咏》之四:“《黄鸟》哀歌经国恤,红巾新籍点朝班。”

  • 万马齐喑

    宋.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凤膺,虎脊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暗。父老纵观,以为未始见也。”相传宋时,西域进贡中有一奇马,生长很雄伟,体高大,

  • 陈雷友谊

    源见“陈雷胶漆”。借指真挚的友情。清李玉《一捧雪.杯圆》:“陈 雷友谊真堪拟,比婴 杵千秋易地。”

  • 雾市

    源见“华阴市”、“五里雾”。称从学弟子会集之所。唐苏颋《勤学犯夜判对》:“朝游雾市,披学序之图书;暝出香街,听严城之钟鼓。”亦指人烟辏集处。《旧唐书.僖宗纪》:“顷者妖兴雾市,啸聚丛祠,而岳牧藩侯,备

  • 谢郎梦

    同“谢池梦草”。宋赵长卿《声声慢.草》词:“几许芳心,还解报得春晖。当时谢郎梦里,似殷勤,传入新诗。”

  • 气盖世

    源见“拔山扛鼎”。谓气势雄伟无比。元王逢《虞美人行赠邵倅》诗:“大王气盖世、力拔山,七十余战龙蛇间。”

  • 豕亥鱼鲁

    同“鲁鱼亥豕”。宋宋咸《注〈孔丛子〉序》:“然士大夫号藏书者,所得本皆豕亥鱼鲁,不堪其读。”并列 传写或刊印书籍里的错别字。语本《吕氏春秋·察传》的“己亥”误作“三豕”;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

  • 桐材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桐树的木制成琴,音声胜过任何树木。故后用以指代琴之典。唐.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弦泛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