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十行俱下

十行俱下

也作“十行并下”、“一目十行”。形容读书速度极快。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南朝梁皇帝,庙号太宗,梁武帝第三子。后为叛将侯景所杀。萧纲年幼时聪明敏慧过人,6岁能作文章。武帝曾不相信,特意御前面试,果然辞采甚美,并非虚传,因而叹道:“此子吾家之东阿(东阿,指陈思王曹植。植7岁能诗)。”及长,器宇宽弘,须眉如画,喜怒不形于色,顾盼则目光照人,读书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篇章辞赋,挥笔立就,十几岁就能独立处理各种事务。

【出典】:

梁书》卷4《简文帝本纪》109页:“太宗幼而敏睿(ruì锐,明智、智慧),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高祖叹曰:‘此子,吾家之东阿。’既长,器宇宽弘,未尝见愠(yùn运,含怒、怨恨。)喜。方颊(jiá夹,面颊、脸的两侧。)丰下,须鬓如画,眄睐(lài赉,顾盼、旁视。)则目光烛人。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博综儒书,善言玄理。自年十一,便能亲庶务,历试蕃政,所在有称。”又《梁书》卷8《昭明太子传》(166页):“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古时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叫“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例句】:

唐·李百药《北齐书·河南王瑜传》:“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复棋不失一道。” 宋·刘克庄《杂记》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资性聪明,一目十行俱下。” 清·曹雪芹《红楼梦》23回:“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主谓 形容读书敏捷。《南史·梁简文帝纪》:“帝幼而聪睿,六岁便能属文,读书~。”※行,不读作xíng。△褒义。多用于形容阅读速度快。→过目成诵五行并下 七行俱下 ↔寻行数墨 才竭智疲


【词语十行俱下】  成语:十行俱下汉语词典:十行俱下

猜你喜欢

  • 季札听歌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忧而不困也。吾闻卫康叔、武公

  • 高岸深谷

    《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以“高岸深谷”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清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不少贤达胜士,当时为人宗物望所归者,高岸深谷,忽然湮灭。”并列 谷,山谷。①指幽静

  •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故魏之亡,亡于孟德偏爱植而植思夺嫡之日。兄弟相猜,拱手以授之他人,非一旦一夕之故矣

  • 隋侯明月

    同“隋侯之珠”。汉班固《西都赋》:“屋不呈材,墙不露形。裛以藻绣,络以纶连。隋侯明月,错落其间。”

  • 吾从周

    《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代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的制度而建立的,它多么丰富美好啊!我拥护周代的制度。”后因以为颂歌周制之典。《汉书.王莽传上》:“孔子

  • 飞蓬随风

    主谓 蓬草随风转。比喻自己没有坚定的意志,顺着情势而改变。《后汉书·明帝纪》:“~,微子所叹。”△多用于情状方面。也作“飞蓬乘风”。【词语飞蓬随风】  成语:飞蓬随风汉语大词典:飞蓬随风

  • 汉皋珮失

    源见“汉皋解佩”。形容失去所爱之人或物的怅惘。宋石孝友《玉楼春》词:“汉皋珮失诚相误,楚峡云归无觅处。一天明月缺还圆,千里伴人来又去。”又《满庭芳》词:“一从,攀折后,汉皋珮失,铜雀春空。”

  • 短小精干

    参见“短小精悍”。见“短小精悍”。【词语短小精干】  成语:短小精干汉语大词典:短小精干

  • 一瓢乐

    同“一瓢自怡”。明高启《言公井》诗:“一瓢乐未改,庶几回也心。”

  • 荆玉三献

    源见“和氏之璧”。谓怀忠贞屡献才智或国宝。唐顾云《谢徐学士启》:“某闻隋珠暗投,路人兴忿;荆玉三献,明主怀疑。”